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事一议     
工资增长"最快"别成为数字狂欢,比平均工资增长更重要的是计量方式。——最近关于"我国处于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的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网友评论,用"老办法"统计出来的"真实",对于落后群体来说只是"虚假繁荣"而已。  相似文献   

2.
一题一议     
[题目1] 一架飞机自东向西飞,则飞机上的"一天"比地面上"一天"24小时长或短?  相似文献   

3.
正从1901年创办至今,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有着良好的实践教育活动传统。早年办学宗旨为"保存南洋历史之精神并造就递升大学及服务社会之基本人才。"1946年,在南模地下党的关心下,学生办起了民众夜校。1950年,毛主席题词"青锋",寓意"青年先锋"。一代又一代南模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参军参干,服务社会,积极投身各项社会活动,努力践行着"青锋"意识。2001年,江泽民主席寄语"四个模范",意为"求  相似文献   

4.
《大中专文苑》2013,(8):40-41
北京化工大学大三男生@盖括Captain,因自己的创意漫画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神笔马良"。经过一番苦战,他的"一支笔一个梦"一二三季相继发布了,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神"作吧。  相似文献   

5.
一技 "以小见大"是选材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在: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 运用此法,一是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二是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运用"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时还需注意: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相似文献   

6.
<正>德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旋律,是其他方面教育的基础。蔡元培先生把德育放于一个极高的位置,他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在此,不妨打个比方,把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比作一本书,那么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的德育工作就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或一篇文章。人们常用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文章好的开头、主  相似文献   

7.
一张钞票     
在写出"爱生"之"果"后,能揭示其"因"——"我仔细地看着这张有毛泽东头像的钞票"——这也是"我"说"老师真伟大"的"因"。这"因"不是"老师出了钱",而是"教师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头脑"。  相似文献   

8.
一题一议     
[题目1]图1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的是:  相似文献   

9.
《牧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诗"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字用的特别妙,怎样让学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呢?笔者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反复读句子,并提问: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情景?生:我仿佛看到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绿油油的野草,非常漂亮。师:是啊,绿草如茵真美。但你从哪儿感受到原野的广阔呢?生:我从"铺"体会到的。由这个字我想到了一个词"铺天盖地",野草铺天盖地的长满整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本黄褐色封面的书——《我所认识的这个世界》,它的作者叫凌姗珊。一个高三的学生。贴不上"80后作家"的标签,所以,没有愤世嫉俗(或日"媚俗")的语言,没有激愤的态度,她只是用清澈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凌姗珊是一个喜欢书的人。她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写道:"喜欢书。……还记得初拿到~本新书时那颤动的快乐,慎重地捧在手里,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个很完美的承诺,小心翼翼的,不舍得马上翻开。"这份小心翼翼,这份不舍得,恐怕所有爱书人都会觉得"心有戚戚焉"吧。  相似文献   

11.
一分钟     
正1月14日晴短短的一分钟可以干什么事情呢?有的同学说:"可以跑二百米。"有的同学说:"可以写10个字。"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看好几页书。"可是白老师在黑板上为什么写上"一分钟"呢?老师到底要用这一分钟来干什么呢?真让人费解。"一分钟"活动开始了,原来是让我们把教室里看到的事物在一分钟内写下来,看谁写得多。我觉得一分钟写不了几个字,所以刚开始非常紧张。两眼看  相似文献   

12.
一杯热牛奶     
编者推荐:此文亮点是"为妈妈热了一杯鲜牛奶"——它是"妈妈……每天晚上部会给我送来一杯牛奶"的反哺——从"接过‘爱心’之棒"的角度切入"成熟"话题;标题宜改为"第二杯热牛奶"。此文可变格用于以"感恩"为主旨的材料作文:"为妈妈热了一杯鲜牛奶"的事,详写——交代"母亲需要热牛奶"的背景;"妈妈每天给‘我’送热牛奶"的事,略写。标题为"双手捧上热牛奶"。  相似文献   

13.
一 解读语文     
2005年大纲和2004年相比,只有两个"变 点"。一是去掉了去年大纲中标注"星号"轮空的 四个知识点前的"星号",二是将"写作"内容中 的"常用应用文"改为"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一题一课"课程,就是教师通过对一道题或一个学习材料的深入研究,将这道题(或一则学习材料)拓展成一节课,让其承载更多的教育价值。其顺利实施的关键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的不断追问与挖掘,以及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一题一课"课程的内容取向基于教材而又不限于教材,可以是教材中富有内涵的习题、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学习材料等。在教学策略的应用上,更加注重以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引领学生围绕知识的本质展开数学探究活动,并与"四基""四能"的培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一茶一坐细致委婉的时尚情调与这个时尚的城市相得益彰。服务生带着明媚的笑容招呼道:"欢迎光临一茶一坐。"一种温暖的情绪在心底荡漾开来,扶着特别的门把手推开了明亮的玻璃门,方格内陈列的别致茶具和优雅的情调在点点灯光中弥漫。  相似文献   

16.
我们说的"一词一句一份题"就是只要把握、感悟试题材料中关键性的一词一句,即对关键词句做到确切认知,对词句之间的关系做到准确把握,就能很好地完成一份试题。"词"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一个词包含一个确切含义;"句"是最基本的表意单位,一句话就表述一个完整的意义。这样看,句号在划分语段意义这一层面,至关重要。《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里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项。这不只体现在单独考查"标点符号"的题目中,也不仅限于写作评分中的相关要求,在阅读、正确使用词语、语言连贯、压缩语段、变  相似文献   

17.
[写作指津]   "一事一议"的文章,是由一件事件(学习、生活、工作等)发表自己的议论,是由写记叙文到写议论文的过渡.要写好这类文章,我们必须搞清楚"叙事"与"议论"之间的关系."叙事"是基础,是源泉;议论是目的,足对"叙"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段时间听了两节有关二年级"认识角"的课.虽然是统一教学内容,但不管在教师教学的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定位,两者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选择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师本身的素养、经验等差异必然导致最后的教学设计带上各自的特点,旱现出的效果也会是五彩缤纷的.那么这两课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先来看看这两节课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一片树林     
此文因果关系有两个层面。第一,物与物的因果关系:"河水清澈见底"与"院后有一片树林"互为因果。第二,物与人的因果关系:院后有这片树林,还得感谢我爷爷呢"。为此,彰显"人在同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主导作用"。倒数第四自然段中的"意想不到的是"应该删去,以揭示"改革决策符合群众意愿"。此文可变格用于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  相似文献   

20.
舒婷 《中学生百科》2013,(17):24-26
常常想,最与我们呼吸与共的,其实是从不打鼾扰人的植物。从小就懂得"光合作用",后来又知道了"负离子"。武夷山有个溪边林地,取名"天然氧吧",人在那里如鱼得水,脑袋再不灵光也能写诗。而在备受污染的都市颗粒尘烟里,人们呼吸道红肿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