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贾杰 《新闻传播》2009,(8):34-34
既当报喜的“喜鹊”,又当啼血的“杜鹃”,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运用好批评报道这一武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正确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让人“无懈可击”,又常常会变难为不难,稳妥地达到批评的目的,也不会惹上新司官司。  相似文献   

3.
张力 《河北广播》2003,(2):45-45
  相似文献   

4.
夏海 《军事记者》2002,(12):57-57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常与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打交道,在交往中觉得不少记者“官气”很浓,甚至“官气”逼人。“官气”表现之一:摆架子。有的记者爱把自己当作“上面人”,处处要表现得高人一等。基层有活动邀请记者,要打招呼,下去车子接,回来车子送。倘若基层采访安排有什么不妥,他心里准会老大的不高兴。“官气”表现之二:讲排场。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直接接触采访对象,而是喜欢找当地宣传部门,由他们安排采访事宜。采访时有人接待,有人陪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就像某些领导下基层视察工作似的。有时连续采访,还喜欢蹲宾馆,…  相似文献   

5.
6.
去年,在湖北日报编辑部的策划、指导下,我们体验种田采访组的几名记者,选择云梦县伍洛镇顺河村农民万美霞作为定点跟踪采访对象。从年头到年尾,每周不定期到这位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帮他买种、栽苗、摘菜、卖菜,联系专家上门送科技,感受着种田的甜酸苦辣,共采写凹篇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7.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从策划、采写到正式发表,实际上就是一次调查研究的过程,是编辑与记者合力完成的扎实调查研究的生动体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求真求实是新闻工作者永远的价值追求。对真实的求索如抽丝剥茧,必须沉下心来、耐着性子,扎实开展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赵秀涛 《军事记者》2005,(11):51-51
俗语讲:“勤能补拙”。其意不外乎是说,干工作或某件事时要想出成效,只有“勤”字当头,才能补上“拙”。那么只抓住一个“勤”字。工作就一定能有起色吗?未必!笔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运用“勤”的问题。用得不好,也会“勤”而无功、劳而无获。据报道:英国有一人通读诗书二万卷,却一篇章不会做,一首诗歌不会写。我们有许多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每天忙着搞采访,晚上挑灯夜战忙写稿,一年四季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但搞了几年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勤”咋就没能补上“拙”呢?看来,“勤”不到点子上.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10.
党报新闻中的“重头货”,是指那些题材重要、有分量的新闻。抓出新闻中的“重头货”,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经常期待的。驻地记者只要思路对头,下苦功夫,就可以抓到“重头货”。  相似文献   

11.
12.
13.
“反采访”不是新鲜事物。毫不夸张地说,“反采访”与采访是孪生姊妹,形影相随,但是,“反采访”成为一股潮流,形成气候,逐渐进入新闻工作者视野,却是最近几年的事。“反采访”从记者的角度来看,认为采访对象越来越刁钻;而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看,则是他们越来越懂得自己话语权的重要,学会利用现有机制,合理合法地保护自己,避免不当新闻报道对自己的干扰和妨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15.
16.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今年是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加强深入的调研,既是践履“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新闻传媒创新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给我国媒介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闻本来就是调查的行业,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新  相似文献   

17.
18.
19.
新闻敏感性要靠生活这块磨刀石来磨砺新闻的敏感性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有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偶尔得之,有的时候则需要漫长的岁月来磨炼,即使是靠一时灵感得来的新闻敏感,也要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不断地总结提高。灵感是有的,灵感,适一时之变,非悠久之用。持久的灵感来源于丰厚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基本功,靠我们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观察和对新闻事业孜孜不倦地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