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帆 《收藏》2013,(15):156-157
中国用漆七千年,到近代渐渐有衰微之势,盖因近几百年来漆器过于注重外在,穷极奢华,竟尚绮丽,过度追求贵气,一味镂雕镶嵌,渐渐脱离了实用领域,也偏离了漆的本来面目。积习成器病,见多成目病,二病相因,逐渐使人们对漆器产生只尚富贵、品格不高的认知。前段时间到桂林观古楼艺术村拜访漆艺家王伯杨,看到他做的漆艺作品后我眼前一亮。因为他的漆艺作品力避世俗弊病,不  相似文献   

2.
陈连兴 《收藏》2007,(2):129-129
中国以“丝国”“瓷国”著称,而同时也是“漆器之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用漆树的汗液涂在木器和陶器的表面使其美观耐用,历代都有漆器精品出土。明清时期,漆器制作更是达到一个高峰,工艺种类多达14类,如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漆、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百宝嵌等。  相似文献   

3.
"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漆器一般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装饰。随着漆  相似文献   

4.
路亚北 《收藏》2017,(9):149-151
从部族的祭器、贵族的专用品到文人雅士的玩赏之物,再到平民百姓的日用杂物,漆器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是最早发现并使用漆、发明漆器、创造漆艺术,并使之传延到全世界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记载漆器的文献为《韩非子·十过》。  相似文献   

5.
马起来 《收藏》2011,(5):102-104
漆器工艺在我国历史久远,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就制造出了漆碗。时至战国,漆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于是在许多生活用具中逐渐取代了青铜器皿。当时以楚国漆器为最盛。到了汉代,漆器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器型种类名目繁多,有兵器、乐器、饮食器、生活盥洗用具等。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6,(1)
正扬州经典漆器有限公司和扬州漆器艺术研究所近期联合推出纯雕漆系列精品漆器雕漆中国众多漆器工艺品种中的一朵奇葩。所谓雕漆,就是在特定的坯胎上反复髹涂的经过加工提炼过的中国大漆(大漆选用湖北毛坝海拔3000米以上漆树每年4~8月产出的原漆)、明油以及矿物质颜料银珠(99%的高纯度),经搅拌、过滤调配而成的红色漆,待干燥后,用刀具雕刻出各种精美的浮雕纹  相似文献   

7.
王心  王众 《收藏》2009,(1):126-127
漆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一只漆碗,可证7000年前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漆器了。20世纪河南安阳侯家庄商王大墓发掘出土了漆绘雕花木器,其中有的是用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装饰,说明3000年前的商代,漆器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清两代,漆器的炝金、描金及螺钿工艺达到顶峰,对当时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国力衰落,精美漆器大量流出国门。  相似文献   

8.
明代鲁荒王朱檀墓的陪葬品中发现有多件漆器家具,它为研究明初的家具式样和髹漆工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为了解明鲁王墓出土红漆木桌的髹漆技术,本工作在对木桌保存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漆膜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X)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从而对漆桌的髹漆材料和工艺有了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9.
特94邮票主图为2件战国时期的漆器。左为漆樽,无盖,器身为高圆筒形,盛酒器。票名却印成“漆奁”,有误。长沙众多楚墓中出土的妇女梳妆用的漆奁共14件,有盖,器身为扁矮的圆盒状,高8—10厘米,直径20-34厘米。在长沙18座楚墓中共出土23件漆樽,完整的仅5件,分为三种式样,一式1件,二、三式各2件,器高都大于直径。邮票画面为—式漆樽,卷木胎制成,直腹,平底。  相似文献   

10.
耿宝昌 《收藏》2013,(3):42-47
中国漆器生产历史悠久,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征的漆器是中华艺苑的一枝奇葩。古代先民使用天然漆的历史很长,考古资料表明,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朱漆木碗,是现存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天然漆在胎体表面结成坚韧的漆膜,既抗潮、防腐、耐用,又可装饰精美图案,惹人喜爱。漆器胎质以木为主,也有竹、藤、皮、纸、夹纻、金属、陶瓷等。漆器素以"百里千刀一两漆"工艺而著称,制作经上百道工序,工艺繁琐,且成器保存难度颇大,故为珍贵。  相似文献   

11.
王辉 《收藏》2006,(3):91-91
漆器在华夏文化中独具特色,历史悠久,汉代是其鼎盛时期。笔者收藏多年的此漆奁(li&;#224;n)长4.8厘米,宽3厘米,高3.3厘米,是贵族妇女用来盛化妆品的奁盒(图1、2)。1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6,(5):183
正雕漆中国众多漆器工艺品种中的一朵奇葩。所谓雕漆,就是在特定的坯胎上反复髹涂的经过加工提炼过的中国大漆(大漆选用湖北毛坝海拔3000米以上漆树每年4~8月产出的原漆)、明油以及矿物质颜料银珠(99%的高纯度),经搅拌、过滤调配而成的红色漆,待干燥后,用刀具雕刻出各种精美的浮雕纹饰,即为雕漆。雕漆又名剔红。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6,(17)
正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制作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二三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红雕漆又名"剔红",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09,(1):128-129
泥金彩漆木胎漆器出现的年代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河姆渡出土的内红外黑的漆器木碗应是泥金彩漆木胎漆器最早的雏形。虽然几千年中没有关于它的确切的文字记载,但在历史长河中,宁波的漆器工艺不但代代相传,而且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6,(15)
正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制作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二三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红雕漆又名"剔红",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以颜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品。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6,(1)
正中国天然胎漆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天然胎漆器的实例,常见有柚皮胎漆器、葫芦眙漆器,乃至天然瘤木漆器、天然灵芝漆器、椰壳胎漆器、竹根胎漆器等,详见王伯杨的论文《广西天然胎漆器传承与发展》,这件流觞杯选用天然竹根进行塑型后鬃涂大漆,经3年制作周期后完成。怍品金绿辉映,神气内蕴,典雅而贵重,体现了怍者极高的美学涵养。  相似文献   

17.
正广东漆器的制作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前期受中原地区影响很大,在明清之际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岭南漆艺,并以潮州、广州、阳江为生产中心,其中潮州的金漆木雕与金漆画以富丽精湛的工艺独步岭南。潮州木雕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根据现存的唐代开元寺与宋代许驸马府遗物的雕饰,可知潮州木雕最迟应始于唐宋。到了明代,潮州木雕得到进一步发展,多以髤漆贴金  相似文献   

18.
耿宝昌 《收藏》2013,(2):42-47
中国古代漆器其工艺与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精益求精。在战国、秦汉之际。漆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汉时期.大量质优价廉的瓷器烧造使漆器造作渐减;隋唐以来,瓷器已取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等成为日用器血,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6,(5):182
正桂林天然胎漆器广西天然胎漆器非遗基地简介:基地位于桂林市七星区净瓶山桥附近,此项目在市区中心核心景区地带.为广西独有的漆器制作传承项目.是全国唯一的天然胎漆器制作基地.2015年该项目获得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注:广西天然胎漆器见王伯杨发表于《中国生漆》2015年第二期第45页的论文——《广西天然胎漆器传承与发展》)。该项目前身是桂林观古楼艺术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8,(12)
正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夜场征集到12件雕漆器(图1),其中元代1件,明代3件,清乾隆8件,数量尽管不多,然而值得藏家关注。雕漆的制作方法是:先在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每髹一道,须经半天左右时间晾至半干,之后才能雕刻花纹。同琢玉一样,雕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耐性、韧性及有序性,可以视作大陆型农耕文明在宋以后的一个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