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尹钊  刘宝  张继超 《收藏》2013,(15):82-87
中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徐州出土的汉代金银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金银器的发展轨迹。这些金银制品,除继续用包、镶、鎏、错等方法用于装饰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重要的是,汉代金细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宋笑飞  张敏 《收藏界》2011,(5):111-114
中国最早的黄金制品是甘肃玉门夏代古墓出土的金耳环,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金和银以其独特的材质美,被人们视为珍宝,成为财富的象征,历来被皇家权贵制成精美的器物、饰品。金银器又因其材料的特殊性,稳定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使之能够加工改制、花样翻新。因此,我国古代金银器传世的不多,主要来自考古发现,多年来全国各地出土的金银器达万余件。这些出土的金银器数量大,种类多,年代明确,省  相似文献   

3.
唐新 《收藏》2009,(7):90-91
邓州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接界,地理位置优越,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遍布着众多的文化遗迹。 在邓州城区大十字街西南方,原来有一座佛教寺院——福胜寺。  相似文献   

4.
钱丰 《收藏》2008,(7):82-84
宋代金银器多数出自窖藏、墓葬和塔基。金器多为饰件,银器多为生活与宗教用品,有碗、盘、杯、盏、盅、碟、尊、壶、盆、钵、盂、罐、瓶、盒、匜、托、匙、勺、筷子、执壶、温碗、熏炉、渣斗及盛放佛骨舍利的鎏金银棺、银椁、银函等。加工方式分别采用钣金、切削、抛光、焊接、压印、模冲、錾刻、捶揲、镂雕、鎏金等传统工艺,并有所创新。器形构思巧妙,较多运用錾刻、镂雕、铸造、焊接等技法。  相似文献   

5.
谭前学  尹夏清 《收藏》2010,(6):144-149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素称“关中塔庙始祖”,是我国古代安置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皇家寺院。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84000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19处,法门寺为第5处。1987年在法门寺塔基唐代地宫中发现了121件金银器。其中唐懿宗供奉60多件,唐僖宗供奉10多件,是首次发现的确属皇帝所有的唐代金银器。  相似文献   

6.
吴丹微 《收藏》2016,(11):12-19
2016年4月9日至7月10日,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携手徐州博物馆联合推出“大汉楚王与南越王——徐州汉代文物精品展”,以192件(组)徐州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依托。  相似文献   

7.
尹钊  岳凯  徐文楷 《收藏》2013,(11):78-81
凤鸟纹装饰出现得很早,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凤纹图像。湖南洪江高庙文化遗址出土的印有凤鸟、兽面和太阳纹图案的白色陶罐,其凤鸟的姿态为飞翔状,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凤形纹样。另如内蒙古赤峰出土的红山文化的凤形陶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凤朝阳”象牙雕,吴县鞋山墓葬出土的良渚文化凤鸟纹壶等。  相似文献   

8.
刘云辉 《收藏》2009,(1):97-99
古代的韘(she)相当于近代的扳指,是射箭张弓钩弦的用具。古人用右手拇指拉弦,为了避免手指被勒伤,最早以柔皮裹指,故称为韘。由于柔革放弦,黏着不爽利,遂在拇指上套骨管,或用铜、矛、玉以作韘,并顺应手指的曲度,做成特殊的凹面型。  相似文献   

9.
王天艺  王勇刚 《收藏》2011,(8):25-30
囷(qun),是汉代随葬陶器中的重要明器,意寓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也有地方储存食物,它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至汉代风靡中原地区。北接关中的延安,作为汉代重要的防御边疆,深受关中文化的熏染。本文通过对10多种不同形制困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延安地区汉釉陶困的造型、工艺、艺术特征及其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0.
李维翰 《收藏》2014,(2):84-85
玉剑饰,是古代镶嵌在剑上的装饰玉器。在徐州博物馆陈列的众多汉代玉器中,精美的玉剑饰显得尤为突出,人们在观赏时往往对其华美的神采和精工的雕琢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1.
王永彪 《收藏》2006,(10):90-93
建国以来,常德境内先后发现了一批元代窖藏和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元代金银器。金银器多为杯,碗等器具和饰件,其中22件(套)颜具特色,出土地点明确,并于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确认定级,现与藏友共赏。  相似文献   

12.
马起来 《收藏》2011,(5):102-104
漆器工艺在我国历史久远,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就制造出了漆碗。时至战国,漆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于是在许多生活用具中逐渐取代了青铜器皿。当时以楚国漆器为最盛。到了汉代,漆器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器型种类名目繁多,有兵器、乐器、饮食器、生活盥洗用具等。  相似文献   

13.
萱草园主人 《收藏》2007,(12):82-84
近年来,伪品瓷器的传播之广令人震惊,在海外藏界也屡见不鲜。这类“埋雷”设套之事例出现,又一次给藏界敲了警钟:对待珍稀藏品应客观、冷静予以判定。  相似文献   

14.
夏风 《收藏》2006,(10):76-77
也许是机缘巧合,笔者在十几年前收到几组小银器,因十分小巧精美,爱不释手,一直藏到今天。近来因撰写《古人联对&;#183;万像包罗》一书,无意中翻到了这些小银器,经细细品味,其铭文原来是一副绝佳的对联,酒鹅梅菊桂,福禄寿喜财。不过平仄是以现代汉语四声为准的。  相似文献   

15.
方章雄 《收藏》2011,(7):107-107
福建漳州云霄县瑞堂村黄镇茂在基建自住房开挖地基时发现一陶罐,内装满满一坛"番银"。经村民报告火田镇派出所,在派出所干警的动员下,黄镇茂交出了66枚散碎"番银",约重250克,现藏云霄县文物博物馆。经鉴定,为明代流入云霄的外国早期银币。这些“番银”,大的约有50毫米,小的10毫米。  相似文献   

16.
王卫东 《收藏》2008,(8):121-121
霞帔坠子 霞帔为我国古代妇女的帔服,出现在南北朝,隋唐盛行,宋代将它列入礼服,明代续有发展。因其美如彩霞,故名霞帔。霞帔亦称“霞披”“披帛”,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各绣禽七,随品使用。一品二品,褙子用云霞翟纹;三品四品,褙子用云霞孔雀纹;五品褙子用云霞鸳鸯纹;  相似文献   

17.
崔兆年 《收藏》2006,(12):103-103
2001年青海省海西州香日德镇3公里处,在一座抢救性发掘的吐谷浑墓中出土了一枚东罗马金币(见图)。金币直径14.5毫米,厚0.5毫米,重2.36克。此枚金币正反面均磨损得比较严重,币边缘上下对称穿有二孔,但币面的图案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18.
赵爱军 《收藏》2006,(2):78-80
和林格尔出土鎏金银带饰 1965年,内蒙古博物管征集到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子双庙村出土的一组鎏金银带饰。带饰由9个方形銙、1个[金宅]尾及带扣缀连组合而成(图1)。带饰用薄银片模压錾刻锤揲,表面鎏金。  相似文献   

19.
戎畋松 《收藏》2021,(1):30-33
金饼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它具有天然的货币属性和职能。先秦时期的楚金版就是最早的贵金属流通货币,其交易时可根据物质的多少来分割使用。秦统一后,将货币分为二等,据《史记·平准书》载:"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