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它关系到当时国民党的生死存亡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并对我们研究当代政治制度变革有很大帮助。所以,国民党改组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的文章在分析原因时主要强调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国共合作的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改组前国民党的不足、苏俄革命成功对孙中山的借鉴作用等方面来探究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斯大林派往中国的苏俄政治顾问,鲍罗廷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大革命的历史发展.凭借"革命权威和苏俄的援助"及孙中山的极度信任和倚重,他将政治顾问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鲍罗廷在小心谨慎的权势运作中展示出了个人的非凡才能,但国民党"以俄为师"的改组终究还是没有走上"全盘俄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尚红娟 《历史教学》2007,3(12):11-16
为斯大林派往中国的苏俄政治顾问,鲍罗廷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大革命的历史发展.凭借"革命权威和苏俄的援助"及孙中山的极度信任和倚重,他将政治顾问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鲍罗廷在小心谨慎的权势运作中展示出了个人的非凡才能,但国民党"以俄为师"的改组终究还是没有走上"全盘俄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陈文英 《天中学刊》2002,17(1):94-97
苏联为了其在华利益,积极拉拢、扶植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主张对国民党进行彻底改组。苏联派为孙中山首席政治顾问的鲍罗廷认真贯彻苏联对华战略,努力争取孙中山及国民党左派的支持,多方协调国共关系,在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宣言、党章、党纲的起草等诸方面,起着非常大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并推动了国民党与苏联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2 0年代初 ,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 ,封建军阀混战不休时期 ,孙中山领导推翻军阀的统治斗争屡遭惨败。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人民革命力量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 ,此后 ,其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显示了国民党改组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6.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普遍一致的意见是:“由资产阶级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1]所不同的是,有的论者将“开始转变”四字或改为“实际上成为”[2];或改为“基本上成为”[3];或改为“成为”[4];有的论者则在这四个字的后面加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5]的定语。这中间,虽然偶而出现过不同的声音,如说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是“带有两重性质的革命联盟”;或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但都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为上述共同的声音所淹没。关于国民党的性质,早就有人认…  相似文献   

7.
再论国民党对商会的整顿改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国民党在推行商民运动之初,即已确立以商民协会取代商会的策略,因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对商会进行整顿改组,并非完全是国民党为实现一党专制而制定的新策略,而是国民党成为执政党之后不断调整商民运动方略,实施由“破坏”转为“建设”这一新政策的结果。国民党从最初确立取消商会的策略,转而承认商会与商民协会并存,到最终决定取消商民协会,允许商会经过整顿改组得以继续保存,使商会免除了被解散取消的厄运,这对自商民运动开展后即一直争取合法生存权的商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斗争目的。  相似文献   

8.
改组派的纲领迎合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意愿,为改组派产生广泛影响提供了基础。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改组派的反蒋政治运动最终无法逃避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1913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是近代中国政党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一部分革命党人在失去政权之后,希图通过民主力量的联合,实行政党政治,以议会为平台,继续推进民主共和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由于旧的军事官僚集团力量过于强大,革命党人的这一努力最终遭到了失败。  相似文献   

10.
<正>1924年1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毅然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从而把北伐战争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确实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先驱者。在革命历史的转变关头,他能顺乎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可以抹煞的。但孙中山毕竟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孙中山看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还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因此,他想通过国民党改组,清除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11.
试论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杨云芝,朱虹1924年1月国民党改组以后,较之以前有了两大显著变化:第一,作为国民党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第二,工农分于和共产党员以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加人国民党,使国民党增添了新鲜血液。这样,...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指导思想是: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改组,改组的措施应由“抓大放小”转变为“抓重点,放一般”。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一般认为1848年的法国二月事变的性质是一场阶级民主革命。笔者从事变发生的背景、目的、任务、后果及其在法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等几个方面证明:它作为法国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过程中发生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活动,其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而不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失败后,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开展钳袁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马林在1922年初建议中共加入国民党开始,他和中共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国民党性质的认识有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双方在加入国民党的旨趣方面存在歧义。中共认为加入国民党只是建立群众性共产党的一种策略,具体是到国民党内部去争取其中的工人群众并分化瓦解国民党;马林计划是要中共加入国民党内部,以宣传手段去影响并改变国民党的策略,使之成为群众性的国民革命党,担负起国民革命的使命。经过马林的努力,中共放弃了分化国民党的策略,转向支持马林的计划。只是这一以改变国民党策略为中心的计划,遭到了孙中山的抵制,马林折羽而归。  相似文献   

16.
陶希圣曾与郭沫若并称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最早的两位大师”;然而。由于陶希圣在1940年代之后与蒋介石的密切关系。长期以来对于陶希圣早期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不小的偏差。本文通过对陶希圣传记资料和思想论述的详实分析,清楚地表明:1920年代末30年代初陶希圣的史学和革命理论其实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反对派——国民党改组派的立场。陶希圣所要着力反对的,恰恰是国民党当权派因清共而脱离民众、丧失革命精神的官僚化的腐败倾向。  相似文献   

17.
《观察》是战后中国政治生活中影响力很大的时政性刊物,它的第一个企图,是要对国事发表意见,他们采用的方式是公开的陈述和公开的批评.1948年,国民党为使“行宪”能顺利进行同时也作为“行宪”的准备环节,开始着手改组政府.以《观察》为讲坛的中间势力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主张,但政府的改组仍按照国民党的意志进行.在改组后的政府中,国民党仍占据着要职与多数位置.政府改组一事成了新瓶装旧酒.  相似文献   

18.
刘师培没有创立系统的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但他却是最早应用新史学理论于写作实践并且成果丰富的早期新史学家之一。刘师培的新史学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为20世纪初年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中国新史学的勃兴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性质诸种说法纷纭歧异,但近年来争论沉静而入低谷。反思各家之说时,本文辨析了“民族民主的”“资产阶级改革”论,重点指出明治维新的两个阶段,即前一段是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同英、法、美、俄等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比中,指出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关于国民党基层组织的研究方兴未艾,从基层党政关系入手进行探究,认为国民党基层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党政权力链条在纵向、横向上存在断裂、城市和农村党政组织建设比例失调,正是这样的缺陷造成了国民党基层权力的"真空化"。而造成如此缺陷的原因则是:(1)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缺陷;(2)组织制度的缺陷;(3)清党运动造成的权力断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国民党基层统治的困乏,其结果是形成了"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的政治局面,这一局面产生的影响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流失、政治统治的效力式微和政党竞争处于劣势。进而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