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若男 《考试周刊》2014,(12):11-12
《诗经·陈风》中有大篇幅描写陈国巫风歌舞的诗,展现出陈国当时歌舞繁盛、巫风盛行的现象,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当时陈国为何会如此盛行巫觋歌舞?文章针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展开分析,归纳出三点原因:一是商朝文明影响。二是周围国家巫风巫舞盛行。三是上层统治者提倡与鼓励。  相似文献   

2.
巫觋文化是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文化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巫术占卜、原始宗教文化、神话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以占卜文化为主要形式,孕育出了一种极具浓郁汉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当前学者大多都倾力于对《楚辞》总体层面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闻一多、游国恩、郭沫若等。著名学者游国恩认为:在我国先古地域文化中,巫觋文化在楚地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①。这篇文章从“楚地重巫觋”入手,对《楚辞》中的神巫文化进行深刻探讨,这对于楚地巫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了解楚地民族风情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湘中古属梅山的地域内的民俗宗教活动中,人们对巫与巫术的信赖具有鲜明的历史与现时性原因。巫术及其宗教性规仪,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彩响,崇信巫觋也成了梅山道教的一大表现特色。  相似文献   

4.
楚国巫风极盛,巫觋作为荆楚社会特殊的阶层,始终受到广泛的尊重。它影响着荆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对于楚国巫觋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的论著问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于整个巫觋阶层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面貌,限制了楚国巫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就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述,以期对巫觋研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楚国巫觋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农业信仰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信仰在民间极为盛行。宋代巫觋在民间祭祀、农事占卜等活动中往往担任重要角色,通过种种方式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6.
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挣扎求存的先民们需要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这种原始心态及智力能力最终导致了巫术和巫觋的产生。巫觋是神与民沟通的唯一桥梁,随着社会形态的日益完善,“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由此衍生出来。  相似文献   

7.
在汉代社会,巫觋较为流行,他们遍布于朝野上下,按服务对象分,有宫中巫官、社会巫觋的不同;按营业方式分,有专业、兼业之别;按社会活动的性质分,有政治与非政治的区别。宫中巫官是在皇宫里活动的巫觋群,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国家祭礼,为统治者提供神事服务;专业巫觋是社会巫觋的一种,指那些专门以营业为目的巫觋群,他们一般具有市籍,主要在市场上营业,有的与乡吏相勾结,诈骗百姓钱财,因此,受到儒家士大夫的批评,在仕途上受到身份限制,当时的巫觋大多属于此类;兼业巫觋也是社会巫觋的一类,他们除了与专业巫觋同样从事巫业以外,还从事于其他行业;政治巫觋则是指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并取得相当的社会影响的专业巫觋,是巫觋对汉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类  相似文献   

8.
《诗经》以和谐的韵律,优美质朴的语言,全面展示了周代社会的总貌。十五国风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古老时代人们的婚恋习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本土的婚恋文化,因固有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的情诗风格亦相差甚异。文章就陈风为例,以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窥其情诗的巫风文化内涵及其婚恋诗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陈风>中三首"东门"诗非为"刺乱"、"疾时"之作,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文献所载"礼制"明其不可能为"宣淫"之作;五行观、自然观、思想观与时令等诸多因素的整合导致民俗化上层巫觋之风的现实性;对三首"东门"诗中内容有重点地笺释,以证其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巫觋是掌握"事鬼神"技能的人,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唐宋以前,曾经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至今在不少乡村地区仍然发挥一定作用。与此相关,对中国巫觋的研究较早得到学者的关注,并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大体而言,20世纪以来的中国巫觋研究在大陆、港台地区有着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史脉络以及研究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研究取径:历史学、宗教史、社会史。归纳总结近百年来中国巫觋研究的学术发展历史,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巫觋研究,尤其体现在三个可能的面向:文献学的继续推进、横向的社会史视野、纵向的历史学视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巫觋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诸多诗篇言及先民的酿酒、饮酒等活动,记载了酒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作用。诗句中频现丰富多样的酒器,展示出饮酒习俗中瑰丽多姿的一面。酒与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相结合,融入社会生活,形成了历史悠久、蕴含深厚、内容独特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12.
自西汉以来,《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后,有关于它的文学价值的研究论著在历代中都层出不穷。但其在民俗学和人类学方面的价值却很少有人问津;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透过“三重证据法”①,我们将深入挖掘《诗经》中的媒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诗经》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是周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反映婚恋习俗的诗歌数量最多,最为丰富多彩.婚恋风俗中关于“媒”俗文化的描绘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发展的低级阶段,由于生活的变化无常,人们的内心产生不安定感,因此,辟邪、纳福、求吉心理随之产生,于是表达吉庆祥瑞观念的吉祥文化便出现了。吉祥文化自然成为文学素材。《诗经》中很多诗篇表现了吉祥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春祈秋报、婚丧嫁娶、祝寿延年等祈祥纳福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诗经》中涉及“水”的诗句为考察对象,研究诗句作者内心对“水”的情感意向,并以此延伸开来,挖掘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关于“水”的母题。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学、历史、政治、宗教和哲学内容外,从《诗经》中衍生出来的众多成语,也渗透着先民们的生活、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体现着周人的文化精神。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诗经》成语成为保存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从《诗经》与儒、释、道;《诗经》与政治文化;《诗经》与农耕文化;《诗经》与宗法文化;《诗经》与伦理文化;《诗经》与婚丧文化;《诗经》追求自由的倾向等七个方面阐释了"诗经文化"。《诗经》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与文化的镜子,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8.
19.
当前《诗经》研究呈现出一种无序性。为此,首先应对《诗经》内外化研究在概念上予以确立;从内容上予以划分。其次对《诗经》内外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把握。再次对《诗经》内外化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为未来《诗经》的研究和发展确立方向,形成体系,表现出《诗经》研究自己独有的风貌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诗经》在当时大范围地传播与周代礼乐文化有着巨大的关系。具体说来,因为周代礼乐制度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为了保证礼乐制度的实施,大量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诗歌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并用于不同仪式,使得《诗经》文本能够最终定型和保存下来;在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在对精英阶层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了礼、诗、乐等内容,这种教育体系保证了《诗经》中的大量诗歌文本在知识界不间断的流传;在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朝、聘、会、盟等活动中,赋诗风尚大兴,并将赋诗行为与外交活动和对人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诗歌的社会功用,拓展了诗歌的传播途径,扩大了诗歌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