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一种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根基的教育学重建式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自主建构中,对教育学重建进行了框架性思考.“新基础教育”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这种奠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价值取向奠基;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基本观点的奠基;以思维方式为代表的方法论奠基.所有这些奠基都与研究队伍的奠基有关. 相似文献
4.
"生命·实践"教育学针对几个重大教育时弊,提出了"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突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启蒙;提出了"教"与"学"的融通;就实践而言,"生命·实践"教育学改变了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种新的生命成长的教育,是教育学进入近现代以来一直不可或缺的紧迫任务。"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凸显了教育学的本质意义,它是关涉生命诗性成长的诗学,它把教育导向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美化、生命形式的变革,诗意的"生命·实践"教育学以点化生命的教育作为教育学建构的原点。但是,"生命·实践"学派依然面对着一些挑战,比如世界的物化、社会的消费化和人的机器化;教育的规训化、生命的平庸化,以及生命教育的普世化等。 相似文献
6.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深厚的中国传统、自信的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教育学.鲜明的中国立场表现在它主张从“引进式加工”转向“原创性发展”,从“哲学性演绎”转向“扎根性研究”,从“依附性寄居”转向“独立性存在”;深厚的中国传统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从陶行知“生活教育”中得到的启示,受梁漱溟“道德人本主义”的影响;自信的中国气派表现在“上天”“入地”的学术选择,重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勇气,创建“中国教育学派”的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丛书的出版是学校领导、出版社、各界同仁和朋友们支持帮助以及各位作者齐心协力的结果。丛书的编写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专题研究、策划、写作和内部反思交流等阶段。今后,还将要在社会的教育责任和教育与个人人生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现面临着教育理论界的种种质疑和拷问,已使其陷入了"穷途末路"的危难境地。教育学学科的"独白"角色、品质和逻辑是其存在的应然立场,它必须拥有"独白"的智慧和勇气。教育学学科的对话机制、性格和旨趣是其存在的终极指归,它必须拥有对话的气魄和胸怀。 相似文献
9.
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浪潮正在向我们涌来,它在更新教育的物质形态的同时,也在冲击着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并提出种种新问题迫使我们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变教育?是什么导致了教育技术应用上的误区?信息技术的这些应用对学生和教师已经和将要带来什么影响?人在新技术创造的新环境中究竟如何生存……存在的差异决定思维的差异,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的人们与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我们以教育现代化为追求的思考与行动过程中,正是这些有差异的思维与答案,使理论与技术之间的对话成为必要,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发布会暨研讨会于2015年3月28-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届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新与贡献、理论特质等主题展开了充分讨论.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独特话语方式的教育学理论,它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清晰的学科立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1.
邬金莲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5)
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的对话来探讨美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实际上就是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探讨美,在探讨美的过程中显示出教育的魅力.对话的形式可以表现出美,在对美的理解逐步深入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对话的深入,对话可以包容:思想的不同,共同的话题体现出观念的不同,不同的观念反映对美的共同追求,用美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椎进对于美的探索,这既是美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意义也是二者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形成是叶澜老师及其团队生命自觉的具体表现,彰显了学术自信与率真的诗意。"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科"内立场"提醒我们教育学的研究谨防无立场、无自我立场的外因误导下,由教育学自身裂变而造成的"内裂危机"和由其他学科单向介入而引发的"外解危机"的双重挤压下丧失教育学科独特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叶澜教授的研究是一种力求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扎根式研究,通过教育实验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理论,这种基于本土的教育理论成果中处处晃动着"人"的身影,到处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关注、在意、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新基础教育强调个体育德的整体性,凸显个体成德的文化性、自主性、教育性。新基础教育确实体现了作为学派的努力,在寻求当下教育实践的整体性、综合性的过程中,力求实现教育目的与方法的统一,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现代视野与民族立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叶澜是我国知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变革实践的领军者之一。她以高度的学科自觉意识,系统梳理和反思了近百年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恢宏的气度与强烈的责任感,带领一批中国教育学人初创了生命.实践教育学,并坚持理论与实践双向滋养的发展路径,身体力行,从事长达十七年之久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为我国学校变革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成为了众矢之的,教育研究失去了独立性,如何回应蓬勃发展的教育,解决、回答丛生的教育问题,这就是教育理论的需求。叶澜老师秉承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传统、乡土的血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走出了自己的路,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实实在在地思考教育问题,试图去回答这些问题,把对这些问题回答形成了以理论为骨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不受学生欢迎。为此笔者改革了教教材、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真诚的与学生进行对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自诞生以来就与心理学融合在一起,但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倾向,教育学与心理学越来越趋向于分离,以至于筑起人为的藩篱,貌合神离的离异的危机使教育理论研究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必然导致教育理论的虚假繁荣。为此,在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学要主动与心理学沟通、对话、理解。 相似文献
19.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内涵以及建构,是一个值得反思和批判问题。因为无论是在生命内涵,理解生命的方式,还是在以之为核心的教育学体系上,都存在诸多疑问。根本上讲,“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待生命、实践的态度远离了二者的真义,从而使“生命实践教育学”成为“技术教育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