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微博舆论“意见领袖”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微 《新闻实践》2011,(12):10-12
“意见领袖”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正式提出。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充当着“信息二次传播枢纽”,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Web2.0时代的到来,博客、播客和维基对于受众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华南虎事件、艳照门和西藏事件不难看出草根媒介已是受众接触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草根媒介的兴起对新闻传播者来说,是一次新闻传播职业的革命,也是一次新闻传播观念的革命。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二次传播"与官方权威媒体议程设置的关系,为官方媒体选取受众欢迎的议题,且为正确引导网络中的舆论走向,通过内容比较分析法,选取奥运会、雾霾等热点事件,发现互联网中"二次传播"的话题与官方传统媒体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二次传播"越热的话题,就越有可能成为官方传统媒体的议题,反之亦然;成为官方媒体议程设置中的议题后,也会影响传播话题的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事件不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中,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受众不断实现自身在事件传播中参与性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引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更加重视受众参与的实现,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参与到事件当中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受众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的角度出发,为引导受众正确合理地面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议程设置"的现象自古有之,只是在大众传播时代"议程设置"的现象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从"议程设置"的权力归属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对口语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小众化传播时代以及私人媒介传播时代的议程设置权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事件设置议程(口语传播时代)——大众媒体设置议程(大众传播时代)——受众设置议程(小众传播时代)——事件设置议程(私人媒介传播时代)的"议程设置"权归属的演变和转移。  相似文献   

8.
政府形象的塑造和传播首先依靠其施政行为,但随着媒体时代的来临,通过媒体来塑造和传播政府形象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今社会,政府形象的媒体传播已不可能是单向和随心所欲的传播,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将传播者——受众,以及受众反馈——传播者的双向过程结合起来,才构成一次完整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姬婵 《新闻世界》2012,(1):86-87
近年来,网络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信源保障、受众互动、议题设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网络媒体主导的新媒体事件也逐渐引发受众的关注。本文以在网络上传播并发酵的“天价过路费”事件为例,试图确定网络传播议题的设置及由此形成的舆论发展及其影响,剖析网民的多元复杂心理及媒介融合对事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冷婷  符建湘  刘星 《今传媒》2014,(1):56-57
本文以"7·17"湖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为例,分析网络受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转发微博的典型心理特征,探讨此过程中受众呈现的态度和行为意向,以及这些心理对事件真实的诉求和推动作用,并从该事件中总结出合理的建议,为今后在传播活动中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电视媒介传播的有效性,是指电视通过一定传播手段向受众传递的讯息是否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是否对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引导作用,是否对受众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电视媒介自身而言,传播的有效性也体现在是否满足自身的传播目的,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灾难性事件的电视报道,是电视媒介传播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电视媒介必须采用不同于常规的报道手段和传播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这也是灾难事件报道中电视媒介能否实现传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朱倩 《新闻世界》2014,(8):373-374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在选择信息时也有其心理规律,在网络事件中,这种规律变现得更明显突出,本文以传播心理学为角度从传播者和受众出发分析网络事件。  相似文献   

13.
二次传播是相对于首次传播出现的一个传播学概念,是指新闻或事件在首次传播之后,经过另一媒介又一次被传播。在一般读者、观众、听众眼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转述、转播、转载。有的新闻稿件或事件被二次传播以后,往往还被其它媒介继续传播下去,可称为三次、四次或无数次传播,但相对于首次传播来说,它们都可划为二次传播范畴。  相似文献   

14.
危机传播是危机中信息沟通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危机事件发展始终,受众作为关键要素,对危机传播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受众角度出发,对危机事件发展各阶段信息传播特点与受众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品牌的危机传播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给企业和品牌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徐钰梨 《新闻世界》2012,(7):276-277
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中描述了信息传播的过程,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悬隔"是传播过程中一种传而不通的现象,由于传播主体的复杂性,讯息的海量性,传播媒介的异质性,受众需求的多元性,传播中常常出现信息传播的悬隔现象。本文从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出发,探讨了悬隔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悬隔现象的ISDD模式。  相似文献   

16.
小悦悦事件引起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也引发国人热议——人们的公共道德良知到哪里去了?专家们从多个角度解读了事件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仅试从传播心理角度加以分析.根据传播心理理论,宣传是一种说服,影响宣传效果的因素除宣传内容的特性之外,还有传播者、信息交流方式、受众以及情境因素等.要使道德宣传被受众接受,以下几个方面是媒体应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7.
黎杰 《新闻界》2004,(2):42-42
传统看法认为,媒介事件由大众传媒制造,但在马加爵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积极介入使媒介事件呈现全新面貌。本文旨在通过受众最初接收信息和接收落网信息的传播渠道比较,推断国家权力对此次事件的预先介入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的强势传播效果,从而论证马加爵事件是一个特殊的媒介事件——国家权力和媒介效力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与传统媒体下的表现有相似的部分,也有很大不同,有着信息时代鲜明的印记。面对频发的网络事件,网络受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网络受众也更加值得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事件,来研究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媒介使用意味着被动、单向的接收过程,互联网时代受众则主动参与互联网传播。受众网络媒介的使用——网络搜索行为和舆论生成、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关联。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在线搜索工具产生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发现对"PX项目"的搜索峰值总是和具体的PX事件相关联。环境舆论的生成与受众媒介使用之间出现互动促动、渐为一体的特征。基于此提出受众媒介使用与网络舆论生成之间的框架、机制与趋势。  相似文献   

20.
当今,网络媒体传播有关名人的虚假信息早已是屡见不鲜,而名人"被死亡"尤其严重。网络媒介、普通受众在事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应该怎样对待类似事件的发生?本文从网络传播特性、网络媒介责任、受众等几方面探讨了此类传播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对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