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是中国现当代名著改编的丰收期。由于受政治影响明显,这时期的名著改编在改编时间、原著选择、风格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改编者对原著的阐释是文学作品改编的核心问题。文学作品的阐释有主观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客观性的一面。不同改编者的阐释方式和角度,常常差异明显,这就导致了名著改编类型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原著和改编本之间艺术形式上的转换是名著改编关键的问题之一.改编本究竟采取哪种艺术形式,一方面由改编者主观选择所决定,另一方面受到社会语境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此外,原著自身的特性,对改编中艺术形式的转换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忠实原著是名著改编中的主流倾向。在改编名著时,应准确把握原著精神并对原著进行艺术形式方面的创造性转换。曹禺和吴天对巴金小说《家》进行话剧改编的成败,具有借鉴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改编史上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5.
美国动画剧本大多采用名著改编的方式,其名著不仅来源于欧美文化圈,还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文化圈。美国动画在名著改编过程中为适应动画片的特点,进行恰当的动画化,文化移转过程中也有价值观的变更。  相似文献   

6.
把名著改编为电视剧是时代的选择,是观众的需要,在改编中,有赞有骂,有得有失。改编确实有普及名著的作用,但电视剧与小说毕竟不同,它给人声色享受的同时,也丧失了语言的内涵,它让人轻松观赏的时候也失去了深刻的体味。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1,(4):66-72
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抗战时期出现的"名著改编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史现象。当时名作家的畅销小说被改编为舞台剧与电影剧本的案例层出不穷。此类"名著改编"实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出现,然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大量出现的同类改编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相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透露出抗战环境下文艺实践活动与时代社会思潮的互动关联。在这种改编热潮中,巴金《家》的改编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将《家》的改编纳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样一个相对宏观的历史范畴中进行考察,不仅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家》的改编在同类改编中处于何种位置,同时还可以勾勒出这一文学史现象在特定历史时段中所体现出的基本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文学难以超越的高峰,更是名著影视改编难以征服的高峰。迄今为止,我国在《红楼梦》的影视改编方面已有多个版本的努力和尝试。研究《红楼梦》影视改编,除一般影视改编的基本问题外,还存在版本选择、结局处理等特殊的问题。本文结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版本选择、情节处理、人物塑造、艺术表现四个方面探讨连续剧对这部名著改编的经验与不足,以及今后影视改编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董鑫 《华章》2011,(12)
本文首先探讨了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异同比较,以<德伯家的苔丝>被改编成<苔丝>为例.进而以小见大,推广到多数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与原著的比较:(1)电影偏重情节的起伏;书写重视思想的深度;(2)电影可能带给人当时的震撼;名著可以给人长远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目的:影视借助原著的艺术影响力而赢得社会关注,谋取正当利益;而名著在翻拍过程中重新获得大众青睐,引导读者获得更深层次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据《中新网》报道,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近日在谈及电视剧名著重拍和经典改编问题时表示,反对调侃、歪曲名著经典。在谈及名著改编等问题时,朱虹指山,电视剧创作中的名著重拍和经典改编,是传承和光大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影视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乐钧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词和骈文功力也不凡,在乐钧的作品中,其文言小说集《耳食录》足可以与其诗文相媲美。在《耳食录》中,作者或以传奇志怪,或以笔记志异,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和对社会的认识,其故事和题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耳闻和朋友相赠、借鉴和利用前人的著作和作者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改编,离不开对原著的阐释。改编者的阐释是文学作品改编的核心问题。原著的经典程度和改编者的艺术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改编者阐释空间的大小、原著被改编的频繁程度和改编本艺术成就的高下。  相似文献   

13.
广西作家东西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荣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本文以《天上的恋人》为例,从情节境遇、主题思想和话语组合三个方面来探讨该部影片的改编艺术,以期给桂西北小说与电影的改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作品受到影视改编的关注,原因在于原著的“历史叙事”和“传奇性”易实现影视盈利的目的,“伦理视角”和“民间智慧”降低影视改编难度。严歌苓作品中常有影视思维的渗透,但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亦有得有失,质量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曾以《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人们普遍对川端康成早、中期的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对其晚期作品争议颇多。以《千只鹤》为主,发掘川端康成晚期作品“赤裸裸的情欲”表象下,“悲哀美”这一主旋律的变奏———虚幻美,并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歌德小说中迷娘所演唱的著名诗歌“你可知道那地方”曾被很多的作曲家谱曲,其中以舒伯特、舒曼和沃尔夫为这首诗歌所谱的乐曲最为著名。三位作曲家是十九世纪不同时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力求通过音乐来重现诗歌意境,不仅展现主人公迷娘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展示了迷娘不同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著名国际报告文学作家、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埃德加.斯诺在其诸多报告文学作品中,将强烈的生命意念和崇高的人类关怀作为深入社会、观察人生、思考未来以及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由此折射出他敢于追求真理、献身正义事业、追求民主平等、诚实、正直、客观的伟大品格。尤其是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中国最广大的底层民众生存的热切关注显示出较多的人民信念。循此思路,可以更好地把握斯诺精神的内在生命质态,并预求能为转型期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两位著名英国女作家,分别于1813年和1847年先后出版了各自的成名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这两部小说近两百年来一直为人喜爱、畅销不衰,不能说与这两部作品的开篇技巧毫无干系。文学评论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这两部传世作品的开篇艺术作一些比较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