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造成农民工精神生活困境的原因,提出要从营造氛围、改革制度、转变观念、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诸方面出发,构建农民工精神生活关怀体系。  相似文献   

2.
倪倩 《华章》2012,(16)
本文通过对铜陵市南部城区40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调查对比,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特点和精神文化状况,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子女精神生活状况是表征其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情况的重要指标。文章主要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文化生活、人际交往与社会融入、心理健康与价值观念状况,并从提高学习适应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际交往与社会融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等方面提出改善农民工子女精神生活状况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作为社会焦点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引发社会冲突,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主要由历史原因、政策和制度原因以及现实原因所引起.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要从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转型政府职能,培育公民意识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受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的影响,农民工返乡后面临着生存、再就业和创业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受双重排斥而陷入游离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返乡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返乡的原因,文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扩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和创业路径。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引擎。实践证明,工匠精神的培育主体是城市一线产业工人,而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则是城市一线产业工人中的关键群体即新生代农民工。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却已陷入思想观念匮乏、教育内容贫乏、社会组织缺乏等困境。因此,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创新教育内容,努力优化社会组织,以此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从而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剥夺问题易引发社会冲炙,危及社会和谐,与当今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具体部署极不相称。农民工的剥夺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三个领域。主要是由于历史上不平等的等级意识、制度中不公正的户籍屏蔽和现实中政府利益取向偏离引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创新户籍制度,落实国民待遇;转型政府职能,明晰行政权力界限。  相似文献   

8.
宓现义 《成人教育》2011,31(7):26-2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流动区域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同时折射出"农民工"概念的发展变化历程。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类进行。科学规划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新格局与新领域,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公平和正义,农民工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中各种不和谐因素和矛盾的集中体现.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不公平的重要因素,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工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的农民工问题,然后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对策以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需求研究,发现他们处于"文化孤岛"的尴尬境地,而我国要实现城镇化现代化,又必须让他们进入城市工作,所以,我们应当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尽快从政治上法律上肯定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合法地位,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农民工有尊严地生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的精神需要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之中。人的精神需要决定人的行为动机,构筑广泛的社会联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不断满足和发展人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角度指出精神信仰研究应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从概念上,要注意区分信仰、知识、价值和信念的异同;从文化、社会和个人的角度上,阐述了精神信仰研究的重要性;从研究原则上,要注意研究的生态化和价值的中立性;从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方法的创新以及综合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重技术、轻人文的社会环境下,职业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目的与手段的错位,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人文困境。我们必须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高扬人文精神,才能使得职业教育走出目前的人文困境,也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概括了国内对进城农民工留城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由于角度的单一化所造成的理解上的片面。影响农民工留城的因素除了个体在微观层面上的考虑,还有一种更广层面上的原因即社会分层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农村和城市社会的分层两方面入手,考察这两部分的分层所造成的后果中对农民工留城会产生影响的元素。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的商人阶层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家庭生活,在精神风貌方面,他们中有些人不仅有着较强的职业道德,富而不忘德,而且有些人还有着吃苦的精神,坚毅的品格,此外肆无忌惮,骄横不世以及对金钱的崇拜也是有些商人的精神特征,在家庭生活方面,商人的中的富商大南奢豪气派,并拥有大量的家庭奴仆。  相似文献   

16.
"乡风文明"在本质上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工程。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其新农村及其乡风文明建设对全国新农村及其乡风文明建设的成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主要以河南省的调研数据为基点,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状况给予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李映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6):125-127
城市化是通过人们选择怎样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来体现的。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农民生活方式也将随之改变,而当前农民在生活方式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改革政治法律体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户籍制度等来解决,同时也需要农民转变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儒家在生死观上重个体生命的本体存在,主张以“义”来构建现世的生活,同时又不否认“死”的存在。认为超越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摆正义利观,做到生死两安,生死和谐。儒家这种主张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融个体生命于众生之中,超越生死,实现永生的生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个体的塑造、教化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综合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文化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的创新能力及农民群众的文化修养,进而全面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农村综合文化站可以给广大群众提供稳定的、健康的、积极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不仅是指现实社会的和谐,还应该包括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因为虚拟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正是现实社会问题的折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还会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可以说,虚拟社会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本文就是专门探讨网络社会的和谐问题,认为,要克服网络虚拟社会的种种无序与失范,构建和谐的虚拟社会,更基本的途径是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由虚拟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网络价值观、网络生活方式、网络道德文明、网民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网络语言文明、网络交往文明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