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纳西语的"来"和"去"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进行具体分析,认为"来"和"去"是研究纳西语动词虚化的重要内容.指出纳西语的"来、去"本身具有鲜明的语义特点和语法形态,有时可能被虚化.与"来、去"结合而成的述宾短语、连动短语、动补短语中的动词可以变调,变调后,短语语义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挑“西瓜”     
正游戏人数:5人以上。游戏方法:①选出一个小朋友当"挑瓜人",其他小朋友当"西瓜",蹲在地上。②游戏开始。挑瓜人可以跑到任何一个小朋友身边,轻轻地拍拍他,问:"西瓜熟了没有?"被拍的小朋友如果不想去追挑瓜人,就回答:"没有熟!"如果被拍的小朋友想去追挑瓜人,就回答:"熟了!"答完马上站起来去追挑瓜人。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陈水扁登台在任期间为了实现台独不断制造麻烦,玩得最得心应手的是"去X化":"去蒋化"、"去中国化"、"去国民党化""去国父化",到头来反被选民"去扁化"。六方会谈谈出了一个"去功能化",不管是陈水扁的"去中国化",还是六方会谈的"去功能化",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去中国化"、"去功能化"在媒体中的传播,将"去X化"这个格式推向时髦,推向流  相似文献   

4.
近日来,高等教育"去行政化"作为一个热点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理解上存在分歧。高等教育"行政化"是什么?为什么要主张高等教育"去行政化"?高等教育"去行政化"何以可能?本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教改实验为现实背景,对高等教育"去行政化"问题进行了思考。对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了阐释,据此分析了高等教育"行政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性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视角下,小学教学教研应以深度内化引领教研,使之"万树梨花开";以高效课堂促进教研,使之"海阔凭鱼跃";以微题研究拓展教研,使之"天高任鸟飞"。沉浸在这样的"躬耕"中,更多幽微渐渐被我们所洞见,更多真相和遭遇被我们所发现,剩下的,也许就是在心灵和精神成长的同时,去演绎教学精彩,去滋养学生品性,去打造生机盎然的教育新时空。  相似文献   

6.
"吱呀",房门被推开一道缝。正埋头苦思的我不耐烦地掉头看去,是隔壁的小张良。只见他反戴着棒球帽,鼻子下掩着长长的"黄龙",探头探脑地向里张望。我朝他挥挥手:"去,去,去。"心想:这道奥林匹克数学题解了半个小时还没解出来,哪有心思陪你玩?  相似文献   

7.
正"同姓无相去之义"是东汉王逸注《楚辞》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被后世疏解《楚辞》者广泛征引、阐发,不少学者认为"同姓无相去"是一种礼法原则。宋以来,"同姓无相去之义"开始与屈原的死联系起来,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当为洪兴祖的"同姓无可去之义,有死而已。"~[1]然而"同姓无相去"最早即出现在王逸的《楚辞章句》中,况且他也没有明确表示这是条礼制原则。因此,笔者通过征引先秦同姓可去的史实、分析《楚辞》的文意、训诂"义"字等,以证"同姓无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就是要有毛竹那种蛰伏五年的精神,在充分吸收养料后破土成长,用"真、善、美"的育人艺术去培养学生。"去年,我们有一位高二的学生,在随班级去浦东新区的辅读学校实践体验了一天的特教老师之后,被那些孩子的坚强和  相似文献   

9.
<正>曾去参加一场优秀教师报告会,会上一位优秀教师首先提了个问题:作为教师,你了解自己所教的班级里,有多少孩子是"鸡蛋",有多少孩子是"鸭蛋"吗?在场的人都被问懵了,对问题中的"鸡蛋""鸭蛋"疑惑不解。稍停片刻,他开始解释:每个学生无论是体质还是智力,都是有差异的。好比我们要去煮蛋,如果这个学生是"鸡蛋",煮熟的时间就会用得少一点。如果这个学生是"鸭蛋",煮熟的时间相对就要长一点。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知道哪个是"鸡蛋"哪个是"鸭蛋",  相似文献   

10.
周莲珊 《小学生》2008,(12):14-17
"不好了!我们家的羊在喀纳斯湖边神秘失踪了。""不会是喀纳斯湖里的水怪吃的吧?""是啊,我们家的那头牛,昨天傍晚在喀纳斯湖边,也被水怪给吃了!""凌凌,你和阳阳应该去喀纳斯湖去斗斗水怪。"  相似文献   

11.
德国小学生进到教室后有20分钟时间被称为"问候时间"。小学生们可以互致问候、交流信息。7:50才正式上课。9:35至9:55在课程表上被称为"积极休息",是学生的室外活动时间。每个小学生都必须到室外去呼吸新鲜  相似文献   

12.
赵维伦  刘丰 《海外英语》2011,(6):335-336
国内对流行语的研究几乎都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去解析,很少从认知视角去分析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该文试图从关联认知角度去探析流行语"去死吧"在不同语境下被不同人群使用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13.
<正>眼下,在一些物理资料[1][2]中,经常出现用所谓的"物理原理"去解决"数学问题"的题目,而且多是证明题,根据物理学中的一条物理规律或物理原理去论证某个纯数学问题的正确性.由于和传统的数学证明相比,这种论证过程看似更"简洁"、"独特",所以,该方法常常被证明者自誉为"鬼斧神工",并认为是自己"发现"了大自然暗藏的"玄机".殊不知,所有"运用物理原理证明数学问题"的过程,都在犯逻辑推理中的循环论证错误.我们不妨  相似文献   

14.
不知何种原因,一段时间以来,幸福与否成了各种媒体热炒的话题,从央视记者满世界地追着人问"你幸福吗",到一些地方政府把公众幸福指数列入施政目标,让人有了某种恍惚感,就像一个被忘却了很久的事物,忽然被人不断提及,一夜之间身价百倍。假如"幸福"是一种商品,可以被囤积,被炒作,被倒卖,一定会和大蒜、绿豆一样,很快变成天价。天天有人说幸福,也就不由你不去试着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但终究理不出个一二三来  相似文献   

15.
从2011年开始,类似"小学教师勒令家长带孩子测智商"、"皮纹是智商的反映"、"心理测试在招聘中被广泛采用"的新闻不绝于耳。这让我想起了科学中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在研究中被大量运用、甚至司空见惯的概念,一旦严格去追寻其背后的定义,却往往众说纷纭。"智商"是个模糊的概念。美国的一位自由作者斯蒂芬·默多  相似文献   

16.
蔡蔡 《红领巾》2015,(1):38-3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人,他是间谍之王,是历史上最神秘、最成功的双面间谍。他的名字叫胡安·普吉·加西亚,是一个长相普通的西班牙人。二战爆发后,普吉一心想给英国人当间谍,结果被英国大使馆拒绝了。于是,他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跑去德国大使馆,说可以偷到英国人的情报。德国人相信了他,于是,普吉成了德国的间谍,代号"阿拉里克",被派去英国"执行任务"。可是,普吉根本就没有去英国,他其实就躲在葡萄牙"编情报"呢,他甚至连一  相似文献   

17.
“培养”     
"培养",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以适宜条件使繁殖"。这显然是从植物繁育实践中产生的概念。本词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义项:"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引申到教育实践中,"培养"就有按照培养者的意图去影响被培养者发展的意思。在这里,主动权操控在  相似文献   

18.
1月8日晴看到会跑的玩具汽车,我总爱去研究它为什们会跑,于是它们个个惨遭我的"屠手"变得支离破碎;就连奶奶挂了多年的宝贝挂钟,也被我"袭击"了。爸爸妈妈看到我这样爱鼓捣,就去给我报了个科技班。到科技班后,老师先发了"小旋风橡筋动力小车"模型套装。里面都有:尾钩、螺旋桨、橡筋、车身木杆、轮轴、车身、底盘、轴套、车轮……"哇!真棒!看我今天怎么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9.
许多古书注解和字典辞书认为,古代汉语中,"去"有"藏"的意义,因而有时以"藏"释"去".释"去"为"藏"始见于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杜注:"因纺纑,连所纺以度城而藏之,以待外攻者,欲报雠."杜预用"藏"与"去"对释,但未说明原因.其后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去药以待不详"一语,则直言"古语以藏为去",古代"去"与"藏"音、义相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赞同裴说,  相似文献   

20.
"砰!"门被关了起来,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我"解放"了!我蹑手蹑脚地来到爸爸妈妈的卧室里,打开衣柜仔细搜索:"到底藏在哪儿?"我用手探向衣柜的最下面,熟悉的触感传来……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