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保平 《新闻实践》2011,(10):18-18
8月25日上午9点,我在东阳人民医院门口等车。闲谈中,一踏三轮车的老人不无担忧地说:“现在坐三轮车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收入越来越低,三轮车以后会不会被淘汰呢?”看着老人花白的鬓发,我的心有些触动:随着时代发展,三轮车在城市中逐渐被淘汰,而车主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差、就业困难的特点,他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呢?我有了想写写他们的冲动。  相似文献   

2.
这次我有幸亲历党的十七大,感受非常深。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发展方向更加清晰;第二,报告内涵非常丰富,对科学发展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生问题等多方面作了全方位论述,体现出建设和谐中国的新思维、新魄力和新行动。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则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的实践指明了方向。报刊社、出版社等文化企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如何站在新的起点上,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是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应认真考虑的问题。联系《读者》的工作,我谈以下两点想法。  相似文献   

3.
画中有话     
"我的孩子在这里,跟我们一起。这显示我们为彼此间的合作打下了认真且持久的基础,20年至25年后,将会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11,(4):24-24
《非2》上映后,25岁的张心蔚连续几天被“油腻腻的短信诗”轰炸。这些疑信都以“你见或不见我”开头,在网上.人们称它为“见与不见体”.源头正是彩片中川川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上念的那首诗.  相似文献   

5.
孙顒 《图书馆杂志》2005,24(7):81-88
我们今天一起来讨论文化的问题。我要讲的题日足存文化的层面思考,我将从两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题目:第二是从我自己的所做,我的小说、我的随笔,来谈谈我是怎么样进行文化的思考的。  相似文献   

6.
武汉的码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化特征 武汉是我们的故乡,也是生我养我的一片热土,我是生在武汉,长在武汉,所以说起武汉有很多说不完的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叶莺 《全国新书目》2011,(12):16-17
记者:今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建社25周年,回顾25年来出版社的发展,最让你感动和值得与人分享的是什么?何林夏:25年的艰苦创业历程,最值得我感动的或者说最值得我珍惜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拥有一个团结、稳定、积极向上的团队,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正是这个团队通力合作、吃苦在前、无私奉献,出版社才得以不断发展,并取得一些成绩。  相似文献   

8.
刘婷 《视听纵横》2001,(3):47-48
在20世纪的传播舞台上,电视堪称是最夺目的明星了,在它诞生后短短几十年里,无论是制作技术、生产出的节目的数量,还是电视节目的质量,都得到了极快的发展。我们看到,电视已经进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向大众传达着新闻信息,也向他们提供了娱乐。电视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它宛如魔术师手中的魔棒,变换出五光十色的光环,萦绕着这个世界。或许我们可以套用麦克卢汉的那句名言:电视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它就是自然。  相似文献   

9.
1936年冬,约12月中旬,学校放寒假。我在保定市城门口偶然看到陆军二十九军军事训练团的招生布告,布告的内容我还比较满意。有军事课,还有普通文化课程,包括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英语、日语任选一种),学制两年半,并承诺毕业后以准尉军官任命,每个月还有三元钱的津贴费。我想这倒不错,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历,除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学习军事,我就未与任何人商量报了名。但那时我心里也没底,招生要初中学历,我就报了个相当初中学历。要十八岁以上,我只有十六岁,就虚报十八岁。过了几天就去考试,考文化课,又经过体检,合格了,个子也够高。到31日发榜,我去看榜,竟然榜上有名,被录取了。听招生的人讲,此次招生共一千五百人,主要在平、津、保地区。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请允许我讲几句感谢的话: 我们要感谢挪威政府对中国建设生态博物馆长达8年的无私援助,在理论上、技术上和财政上全面地帮助我们。我们要特别提到我们这个项目的两位科学顾问,杰斯特龙和达格。中国本来没有生态博物馆,是杰斯特龙帮助我们开辟了道路。继杰斯特龙之后,达格又从理论上帮助我们巩固这条道路,他们是中国生态博物馆历史上不会忘记的人。  相似文献   

11.
感受希腊     
李卫星 《军事记者》2005,(11):37-39
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希腊。在这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国度,我们看古迹、看物、看名胜、看艺术,不仅领略了希腊灿烂悠久的历史化,享受了景色绮丽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感受到了奥运会后希腊的巨大变化,所见所闻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2009,(3):6-6
《新闻与写作》迎来了25年的诞生纪念。刊物创办时,我恰在北京日报社工作。这些年,刊物的大步前进与蓬勃兴旺是与我们生长于斯、提高于斯的祖国巨大变化须臾不可离的。刚刚过去的2008年,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进一步增强了对我们中国现行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共识。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生动激荡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余俐 《大观周刊》2011,(35):115-115
为期五天的暑假培训即将结束了,在这几天中我们学习了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专题报告。听完报告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够平静。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写作》2009,(3):11-11
《新闻与写作》创刊25年,我和我的同事在其中经历了15年。我们的刊物为什么25年长盛不衰,发行量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郁闷全世界     
我有一个朋友,原本极喜欢看韩剧吃韩国料理泡韩国MM,不过自从去年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以后,他就一把火把家里的韩剧全部烧进了抽水马桶,从此发誓作一个愤青了。我后来查了查新闻,打电话跟他说,老兄,人家申请的好像是端午祭,和端午节好像是两回事啊。他执着地说,差不多了,韩国这两年成了文化输出大国,现在的小孩子们看到明朝的服装,就高喊“多好看的韩服啊”,我们有志青年,一定要居安思危,坚决抵制文化侵略,把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全部要回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6,(41):6-6,8
看了《中国新闻周刊》的300期特别策划,我觉得非常震憾。我们是谁?我们要走向哪里?唐装、故宫、中医、中国节……这些体现中国精神的文化符号真的已经符号化了。在这些僵硬的文化符号后面,中华文明中很多庄重崇高的东西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廖欣 《新闻知识》2004,(7):36-37
我们进入到了一个读图时代。现代报刊图像越来越多,与过去的画报十分接近,几乎成为眼下报刊的一个基本特点。图像受到广大读的欢迎。关于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我曾经长期在一家周刊主持一个名叫“近身物像”的栏目,这个栏目主要刊发社会各界名流的家庭影像,因此成为一个阅读率很高的  相似文献   

18.
"快餐时代"仍需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丹 《新闻记者》2003,(9):30-31
一、我们生活在“快餐时代”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快餐”时代。事实上,“快餐文化”真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国人一直以中餐深厚的文化底蕴自豪,但美式快餐在中国照样长驱直入,肯德基在中国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迄今为止在中国开设了600家餐厅。再看麦当劳,1990年进入中国,截至去年6月底,麦当劳在中国的连锁店达到368家,这个数量在亚太区仅次于日本和澳大利亚。广东人那么讨厌煎炸食物,但照样踏破麦当劳、肯德基的门槛。书店里,抽支烟的工夫就能看完的漫画书铺天盖地,许多成年人也捧着漫画看得津津有味。《谁动了我的奶酪》成了最畅销的书,…  相似文献   

19.
博来博去博回原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了电子信箱后,兴奋地互相转告,在电话里结结巴巴说半天,居然叫不出@的符号,我一直叫“圈儿a”,直到认识了另一个网友,才说这个不说“圈儿a”说“爱特”。  相似文献   

20.
如今到处听国人报怨:中文冷清,英语虚热,三亿人学英文,既是教育浪费,又是发疯。更有传统的卫道士,指责年轻一代崇洋媚外,生怕中国文化被英语所征服。于是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假如明早醒来,我们的母语突然变成了英文,后果是什么?我知道这是个不可能的假设,或者说是在做梦。但这究竟是美梦还是噩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