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蓉 《文教资料》2012,(3):138-139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阶段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培养安全感、时间概念、自理能力、自制能力和责任感与自信心。文章认为,教师可以从规则的制定、规则的执行和家园联系等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百年文学长河中,老舍、巴金和茅盾一起铸就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其中,老舍先生对现代长篇小说文体风格的成熟作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品味的杰作,如《月牙儿》和《断魂枪》等,这些作品,虽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艺术精湛,堪称经典。其中《月牙儿》更是集中代表了老舍短篇小说所达到的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3.
郭云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6):104-106
《我们的政治主张》是以蔡元培、胡适等一批著名知识分子针对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况所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把实现有序的社会政治寄托在"好人政府"身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范畴。同列签名序列之中的李大钊,则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他与前者之间似乎不应发生关联。李之签名,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其联盟思想应是导致他签名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设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呈现在您面前的《家庭教育》(第二版)、《怎样做小学教师》、《怎样做幼稚园教师》、《陈鹤琴教育箴言》凝聚了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的教育智慧。这套丛书从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家庭教育,以及文化传承等角度,阐释教育的原理、本质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与  相似文献   

5.
龚艳平 《江西教育》2005,(11):48-48
在读《活教育与死教育》一书时,我深深地佩服该书作者陈鹤琴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以“以人为本”精神为实质的教育思想。诚如陈先生所说:“教育应当随时势而改变的。时势改变了,而教育仍旧不改变.那这种教育是‘死’的.没有效用的。”只有顺应新趋势.“活用”规定的教材,才能使幼儿教育健康地发展。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不得不由衷地赞叹陈先生的博大胸襟和深远眼光。  相似文献   

6.
一、陈鹤琴生平与《家庭教育》的产生陈鹤琴(1892-1982)是中国现代著名学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学前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和"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出生在浙江上虞百官镇一个破落小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19岁时转入清华学校高等学科学习,期间先后开办校役补习夜校、  相似文献   

7.
已出版或将要出版的书籍层出不穷,但我们和孩子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高水平的书籍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因此,这个栏目的宗旨是:为父母推荐书,让父母拥有更现代的教育理念;为孩子推荐书,帮孩子推开了解社会和人生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宋人真德秀在评《陈情表》一文时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诚然,李密《陈情表》一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今天我们仍然要说:“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那么《陈情表》一文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笔者以为有如下之原因。  相似文献   

9.
入秋了,断断续续地下着雨,天气忽冷忽热让人措手不及,拿出了冬天的衣服往身上套……一身暖暖的外套加上暖暖的期待来到学校,一如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新生活。“每天一个微笑,让自己的快乐感染给我的孩子们。”用这样的心情去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发现自己忙并幸福着。  相似文献   

10.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幼儿教育的先驱。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书如《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现在虽然已经记不清数的具体内容了,但他的"活教育"思想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提倡"活教育"是非常先进的,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传统的压抑人才的旧教育并未消灭,许多引进的国外教育理论又没有被国人消化。陈鹤琴  相似文献   

11.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2.
《隆中对》中有句话:“此殆天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句中的“岂”该怎么解释,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里没有注释,查《辞海》《古代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岂”有以下几个主要义项: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表揣度,“是否能”、“大概”、“或许”、“恐怕”;表祈使,“当”;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2008,(9):2-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  相似文献   

14.
《正在阅读》是我们为读者推荐图书的栏目。2010年本栏目将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不再单纯地从推荐书目中做精彩章节的摘录,而是对所推荐书籍加上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著的精神内涵。在2010年,本栏目以介绍和推荐中外教育名著为主,欢迎广大读者共同参与,把那些感动过自己、教育过自己的教育经典推荐给更多的父母。  相似文献   

15.
李聿 《学语文》2004,(6):24-24,23
最近在《学语文》上看到王晓琳先生一篇题为《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荷花淀〉重读》的文章 ,对于文中的观点我有不同的意见 ,愿与之商榷。王文将《荷花淀》的情节划为三个阶段 :规范、超越规范和再规范 ,并明言这是“从现代流行的女性视角出发”进行考察的结果。作者认为 ,“规范”阶段 ,属于男性按照自己的想象规范女人的阶段。因为夫妻话别时 ,水生妻表现出来的贤惠、隐忍、开明、寡言、内敛、坚强等都是“男性叙述者按照自身的性别要求塑造出来的一个理想形象”。针对“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这句话 ,王先生分析道 :“———对…  相似文献   

16.
最近,很偶然读到了一些安徒生的传记材料,不禁再次捧读《丑小鸭》,细细打量,发现我的感觉竟是: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是一个伴着我们长大的故事,陌生的是从前我并没有读懂它。  相似文献   

17.
《重读父亲》是一首饱含真情、富有哲理的诗。  相似文献   

18.
好书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藏族情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就是其中一本,现在读起来仍然脍炙人口,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詹丹 《语文学习》2010,(3):50-52
近来听了两次《天上的市街》较大规模的公开课,执教者不约而同地把诵读原诗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这固然是不错的.但对文本本身的探究与解析,尤其是对关键问题的把握.却显得不够到位。本来,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诵读和解析原作,两者相辅相成.都是加深理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对《天上的市街》这样浅显的作品应以诵读为主.  相似文献   

20.
薛小玲 《语文知识》2016,(21):54-55
著名教育家顾黄初先生在《重读叶圣陶》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想,我们要找到解决现实中那些困惑的正确道路,恐怕还得‘重读叶圣陶’。"时至今日,再细细咀嚼顾黄初先生当年倡导"重读叶圣陶"的深意,我想,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还应该在守正创新、少教多学上多动脑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