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理论界对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方的意见尚不一致。分析各种合理的观点,进一步探讨当前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以便求得统一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因工作方面的原因,我没有及时读到田崇勤同志的《真理有阶级性一面吗?——评<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的文章(见本刊1980年第一期)。在读到了之后,深切地感到,搞哲学的要学点逻辑。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6页).哲学自然不能例外。真理问题的讨论,同样要应用逻辑。尤其是辩证逻辑,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哲学问题的武器。本文的主旨不是阐述我对真理有无阶级性的观点,而只想就这次讨论的方法论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不外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第二种认为有的真理(指一般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性,有的真理(指自然科学以及语言学、逻辑学等真理)没有阶级性;第三种认为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我是持第三种看法的,我认为:真理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阶级性的。下面围绕讨论中主要分歧之点谈四个问题。一、真理究竟是主观范畴还是客观范畴? 我在去年八月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提出了真理属于客观范畴的看法,许多同志表示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刊陆续收到一些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稿件,现将这些来稿的基本观点及其主要论据综述如下,供研究参考。一、关于真理的定义大多数同志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有的同志提出自己的看法说:真理就是真正的道理。真理在人之外,在客观事物之中,是真实地存在干客观世界的道理,即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没有认识它之前,它是自在的、暗昧的;只有当我们认识了它,它才变得明白了起来。这种对真理定义的解说,是为了把客观性和主观性加以区分,说明真理不是认识,不是理论、思想,而是认识、理论、思想中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的编者在本书的“说明”中告诉读者:“它适合用作高等师范院校政治教育系哲学课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文科哲  相似文献   

6.
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讨论中,争论最大的是社会科学的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一般地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究竟有没有阶级性? 认为有阶级性的同志说: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有阶级性的,所以这些真理是有阶级性的。认为没有阶级性的同志反驳说: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两重属性;这两重属性是并列的,没有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教学与研究》发表了李秀林、郑杭生二同志合写的《真理不能有阶级性》的文章(下简称文章),深入批判了林彪,“四人帮”鼓吹的“阶级的真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又否认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并说谁主张真理有阶级性,谁就很难与上述谬论划清界限。其中道理,没有想通,略谈浅见,以供讨论。文章指出,在“四人帮”那里,“真理的阶级性等于阶级的真理”,它“只能意味着各阶级有各阶级的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再有别的解释。”应该说,这与真理有阶级性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但文章似乎把两者完全混同起来,理由有二。第一,文章说真理本身有无阶级性与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对真理的具体属性作具体分析,应该成为讨论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 (一)真理论有两大问题:一是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问题;二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唯物地又辩证地回答了这两大问题,指出凡真理都是客观的,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一切真理共同的,普遍的和本质的属性。至于真理的阶级性问题,根本不是真理的普遍属性,而只是某些真理的特殊属性。因此,马、恩、列、斯和毛泽东同志都从来没有作出“真理有阶级性”或“真理无阶级性”的普遍性结论。坚持具体真理具体分析,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严格科学态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叶茂康同志认为:“美感和审美观念是有阶级差异的”,也承认不同阶级在“美感和审美评价上有某种共同性”的,可是他却否认美有阶级差异性,否认不同阶级有共同美存在。理由是:“美感和审美观念的阶级差异”不能推导出“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美”。叶文在这个根本点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我们认为,现实的美决定美感,美是第一性的,美感是第二性的。但是要知道,这仅仅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考察美和美感哪个为本源的时候才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在这个情况下,它们的对立,美决定美感才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的同志为寻找一条正确解决真理有无阶级性论争的新线索,提出了“真理的价值”概念。这一探索是有意义的,把真理问题的讨论,又  相似文献   

11.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优良学风。探讨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必须坚持这个原则,遵循这种学风。文革期间,“四人帮”强调“任何真理都有阶级性”是脱离实际的,错误的。因为自然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有的社会科学的真理,如语言学,也无所谓有阶级性。对“四人  相似文献   

12.
【课堂片断】1.师:田忌和齐威王的第一次赛马是怎样的?结果怎么样?(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不少学生举起手)2.师:大家不用急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用手上的马演示第一次赛马的经过。3.学生开始讨论。(讨论时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开始演示,教师过来制止)4.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教师就示意讨论结束了,其中有几个小组的学生正兴趣盎然地演示,但只好无奈地停止了。【思考】这样的讨论有必要吗?我们真的让学生的小组讨论有实效了吗?真的让学生的小组讨论自主了吗?真的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了吗?为此笔者对这样的小组讨论如鲠在喉,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有话要说。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讨论的问题至少应符合两条原则:一是有助于突破课文重难点或疑点。二是可以引发不同意见的争鸣。上面片断中那位老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却不符合这两条原则,至少对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田忌赛马》中第一次赛马是怎样的?结果怎么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生只要一手”和“讨论一开始就有两个小组开始演示”。可见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更谈不上讨论的必要,在这种问题基础上的小组讨论,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已,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很自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因为,要坚持真理内容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并把这个观点贯彻到底,必然要否定真理的阶级性;相反,如果承认真理的阶级性,就得在真理的客观内容之外又加个阶级的内容,在真理的实践标准之外另立个阶级的标准,这势必同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相抵触。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曾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层开过讨论。有的说无;有的说有,或部分的(在社会领域)有。那时的讨论,认识虽未统一,但把问题、论点、论据提了出来,有助于进一步的探究。但是后来这个问题竟然成了人们讳莫如深的禁区,完全是由林彪、陈伯达、“四人帮”设置的。这伙政治骗子和理论骗子,或通过他们控制的报刊发社论,或通过他们授意炮制的《哲学小辞典》、《马恩列斯论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14.
唐蓉 《湖南教育》2006,(9):34-34
1.师:田忌和齐威王的第一次赛马是怎样的?结果怎么样?(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不少学生举起手) 2.师:大家不用急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用手上的马演示第一次赛马的经过。  相似文献   

15.
本校历史系中国史学史组最近就当前史界学颇有争论的:“司马迁究竟是代表那个阶级的史家”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会上,陈可青等九人发了言。主要意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真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真理具有来自于外部世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物质内容。承认并坚持主观真理论,就是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真理观  相似文献   

17.
真理是主体认识和客体的相符合、相一致、相吻合,客观性是其唯一的本质属性,寻求真理、获得真理就是主体发现真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的发展是与社会、生活同步前进的.徐迟的<歌歌巴赫猜想>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埋头钻研的科学家陈景润形象,从而在全国掀起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文学热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学习和贯彻三中全会公报的精神,端正思想认识路线,把学校工作搞好,中共宁波师专党委会于今年九月下旬,召集学校校、系(科)的负责人二十余名,进一步开展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将这次讨论会的部分发言刊登如下:戴竹馨(党委书记)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三十年中,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其中包括付出过巨大代价的惨痛教训。按照实  相似文献   

20.
今年五月,《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界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争论正在深入发展.现介绍一下这场讨论的情况,谈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一、争论的由来及意义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本来是哲学上的常识问题.由于林彪、“四人邦”的干扰破坏,把思想、理论、路线搞乱了,这个问题现在成了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