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弄人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戏剧角色。在悲剧《李尔王》中,弄人卑微低下,滑稽幽默,说话看似疯言疯语,俨然是个"傻瓜",事实上却闪现出智慧的光芒。他不只爱憎分明,也有太多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他的形象折射出人民平凡中的伟大,以及人民身上的优良品质,是对人民力量的赞颂。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沈从文的《龙朱》中各有一个仆人形象--"弄人"与"矮奴",他们在身份地位、聪明智慧、乐观幽默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造成这种相似的原因可以从两位作家的所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顿动物故事集》包括《洛波》《银斑》《豁豁耳》《宾戈》等八个动物故事,生动地刻画了狼、乌鸦、白尾兔、狗等动物的形象。西顿有两种身份——画家和作家,但这两种身份都围绕着动物主题。西顿从小喜爱动物,喜欢悉心观察和调查野生鸟兽,所以他笔下的动物形象才会如此生动有趣,又不失生命的尊严。他说: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和自身经验的原因,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面临着一种身份认同危机:从族裔上讲,他属于欧洲,但却对欧洲的意识予以抵制;他虽然同情非洲黑人的不幸,却又无法拥有和进入黑非洲的文化传统,他的文化身份具有明显的混杂性特征,他只能以中间人的身份在历史的移位造成的文化夹缝中进行调适和协商,以期能最终实现消除了种族差异的理想的南非国民身份。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邝丽莎的作品《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的中国他者形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表现出既有排斥又有推崇的态度,同时还进行了对中国不同民族间史实的嫁接。这是由华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决定的。华裔女性作家从"我"这个独特而复杂的视角看中国这个他者,但中国他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观者的侧面形象。  相似文献   

6.
拜伦笔下的唐璜通常并不被认为是典型的"拜伦式英雄"。他来自欧洲传统文学但又不是传统形象的简单再现或变体。从比较文学主题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勾勒出唐璜形象的演化轨迹,把握拜伦下唐璜对传统形象既继承又突破的特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对于塑造传统士人的个性及集体心理影响深远。不同身份的士人对科举的认同心理、应试心理明显不同。举人群体在整个科举士人体系中承上启下,研究其独特个体,对于窥视整个群体心理和集体行为,意义重大。晚清士人左宗棠以举人身份建功立业,对科举爱恨交加,认同科举的同时,又为科举竞争的残酷深感无奈。他虽要求子女积极应考,但又笃信福报思想。举人身份使左宗棠建功立业过程尤为艰难,导致了他自信与自卑交织的个性心理。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他对自我身份的追求。他经历了成年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他的成长铺设在螺旋式结构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中,这些充分说明小说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0.
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往往会造成个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紧张,但孔子的身份认同却实现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统一。孔子在周是殷人后裔,在鲁则是宋的移民,但他对周文化及鲁国存在强烈的认同。孔子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并不排斥新兴礼俗。孔子为恢复周代礼制四处奔走,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同时又能欣赏出世隐者的生命态度。孔子的"仁道"理念,是他消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相互统一的根本依据。在"仁道"基础上,"用中"的方法,为孔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1.
梁忠义先生一生默默耕耘、不事张扬,潜心研究、治学严谨、品格高尚,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成为学生与同事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学习他的治学态度与为人品格,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他的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哲学观点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性的突出特点,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没有忽视教育鼓动革命的重要作用,把教育看作中国革命的一个条件,也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他认为一切“知”都来源于“行”,知识的获得在于由浅而深,日积月累,强调青年人应该立大志和明确学习目的;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观也是孙中山教育主张的重要内容,他把人人都有受教育之机会作为革命的理想之一;他认为人才是成大事的基础,强调在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上要做到:养以备用,用有所养,人尽其才。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4.
郭超人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优秀的新闻记者。他书写了"西藏民主改革"这段难忘的历史,他的人物通讯将焦点聚焦在"小人物"身上,通过"小人物"的命运与情感反映时代主题;他以"散文化"的方式进行通讯写作,文笔清新,意境优美;他饱蘸激情,在通讯中毫不掩饰地抒怀着对这场改革的讴歌与颂扬。  相似文献   

15.
田同之出身诗学世家,自幼秉承祖父田雯教诲,习学声诗。晚年致仕归乡后,转而致力词学,著有词论《西圃词说》和词集《晚香词》。他的词学观,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以王士祯为代表的广陵词人群的词学主张,一是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两派词学理论。其词论要点是:为词尊体,批评和否定填词为小技的传统观念;辨析诗、词的不同,以“真多假少”、“文生于情”,和“假多真少”、“情生于文”来断说诗、词之别;论述词的创作风格,主张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兼收并采;结合自己的填词体会,学习、借鉴别人的理论主张,多角度的阐明了填词的规范、要求、方法。田同之的九十三条词论,多为“采择”和转录别人的论述,很少自己理论建树,但也应当包含有他自己的体会和领悟,也体现了他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扬雄早年好赋,晚年悔赋并否定赋。通过对自己创作实践和他人辞赋的评价,他发表了对汉赋的看法。他从审美高度明确提出了汉赋的文学丽靡特质,从文学功用角度突出强调了汉赋的讽谕性,而这正是扬雄文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从异化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他认为。异化的症结所在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重占有”的本性:主张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来消除异化。对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要给予正确的客观评价,尤其是要看到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启示作用。但是。他的异化理论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使他的思想陷入空想漩涡。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书谱》充分肯定了书法的社会功用和艺术功用,深刻地揭示了书法的艺术本质,具有卓越的美学思想,高明的艺术观;坚持发展的观点,提出反对泥古。在缝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充满辩证思想,是艺术辩证法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9.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郑谷诗歌艺术风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谷是唐末诗坛一位名家,他能以独特的诗风及艺术追求力挽唐末诗坛之流弊,从而在晚唐五代诗史演进中构成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但关于其诗歌艺术风格及其成因的探讨,学界很少触及,从这个角度来较为系统地剖析其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