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见到《小学生数学报》,是1985年的7月初在苏州大学数学系。当时,毕业分配方案刚刚敲定,由于我被分配到江苏教育杂志社工作,我的老师刘根洪教授把杂志社赠阅的样刊——两本《江苏教育》和几份刚创刊的《小学生数学报》转送给了我。对《江苏教育》我并不陌生,它是我母亲每年订阅的杂志。我特别留意杂志封底上的地址“南京市上海路207号”,因为这是我8月15日以前必须赶去报到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把《江苏教育》杂志的组织订阅工作定位于提升学校管理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高度,是一点也不牵强附会的。因为《江苏教育》是江苏建省以来期刊号中的第1号,说明它有着悠深的资历及丰厚的积淀;同时,《江苏教育》是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一份教育期刊,是江苏省教育厅指导全省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吮吸教育八面来风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3.
声音     
《江苏教育》2012,(16):2
我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自费订阅。《江苏教育》引领我走上了专业成长的道路。这些年,杂志上的许多独家策划及刊发的文章对一线的教学、教研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希望年轻的教师都能读一读这本杂志,也能拥有这本杂志。  相似文献   

4.
无言的交流     
暑假中,我收到了江苏教育编辑部寄来的样刊。2006年7月份的杂志中刊发了我撰写的《一路走来》,并作为这一期的封面推荐文章。其实我对《江苏教育》怀有感激之意已是很久的事了。今天坐在电脑旁,我总觉得有种倾诉的涌动。  相似文献   

5.
曹璟 《江苏教育》2004,(12B):9-9,24
2001年,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题为“你最爱读的教育杂志?”的问卷调查,有87%教师填写了《江苏教育》。从此,我校就开始每个都为教师们集体订阅《江苏教育》——使《江苏教育》人手一册,并采用自修研读,批注阅读以及集体研讨形式,学习,使用《江苏教育》。  相似文献   

6.
声音     
《江苏教育》2012,(1):2
江苏老师自己的教育杂志。——特级教师、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管建刚《江苏教育》,引领我从语文此岸走向彼岸的灯塔。——特级教师、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杨新富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江苏教育》(小学教育)的老读者,多少年来与《江苏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我对《江苏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可以说从“老相识”变成了“真相知”。由于对它的钟爱,我从学校的办公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为全校一百五十多名教师每人订了一份《江苏教育》。  相似文献   

8.
《现代语文》2011,(9):F0002-F0002
孙金平,大丰市职业技术中心基础部语文教研室副主任,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大丰办学点语文教研组组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文学艺术系论文答辩组成员,《阅读与写作》杂志特约编辑。先后发表《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与方位》、《趣话古代诗歌中的“开门七件事”》、《数字与姓、名、号》、《关于职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探讨》近百篇教育教学论文。  相似文献   

9.
江苏教育报刊社作为全省教育宣传的主导力量和重要载体,推出的《江苏教育》、《成才导报》、《早期教育》、《阅读》等优秀教育报刊.在推进教育发展、引领教师成长、指导学生成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可或缺的优质精神食粮。尤其是,我们句容作为革命老区.在教育跨越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了江苏教育报刊社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我市教育通联站的历任领导都极其珍惜与报刊社建立起的业务和感情上的密切关系.自觉把我市各类学校作为江苏教育报刊社的阵地.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扩大优秀教育报刊的覆盖面.放大《江苏教育》等品牌报刊的影响力。我接手《江苏教育》通讯员工作已3年多时间.主要工作是巩固已有阵地.拓展宣传纵深.开掘潜在份额.为搞好发行思与行、创与争.确保订量稳中有升。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0.
《江苏教育通讯》2010,(4):F0002-F0002,F0003
2009年4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启动“新中国60周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评选,《江苏教育》杂志、《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新闻网具体承办活动。2009年9月27日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副省长曹卫星出席揭晓仪式。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正>《江苏教育》杂志开通官方微信"江苏教育"。2014年6月,《江苏教育》杂志官方微信正式开通,这是《江苏教育》继开通官方微博之后,在新媒体运用上的又一重要举措。该微信平台将显现出专业期刊的软实力,通过全面和有效的多媒体资料,更加直观地展示新时代的"苏派"教育。江苏明确义务教育各年段艺术课程须达总课时11%。  相似文献   

12.
刘家宏 《江苏教育》2007,(11):63-63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报刊中,每逢拿到新来的《江苏教育》,闻着油墨的芬芳.我倍感亲切和温暖。因为,《江苏教育》与我一路相伴,走过了13年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3.
陈纫芷 《上海教育》2006,(6B):26-27
第一印象 我从《江苏教育》编辑部调到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是在1964年10月。当“上教社”的人事干部领着我去见总编时,他居然直呼其名:“陈怀白,新来的陈纫芷来报到了。”我真是吃了一惊,以后我接触其他同志时,发现他们叫社长也是直呼其名“郭云”。在江苏,我们对教育厅的各级领导,都以职务相称。在《江苏教育》编辑部内部,对领导倒也不称职务,但总要加上“同志”两字,如钱闻同志、徐同志。  相似文献   

14.
《江苏教育》创刊于1953年,是江苏建省后第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的主流媒体,《江苏教育》一直在教育领域占据着前沿位置,保持着先锋的姿态,是公认的对江苏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  相似文献   

15.
张贤超 《教育文汇》2007,(10):49-49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教学闲暇之余,我照例去校报刊存放处看书阅报。邮递员刚刚送来一摞报刊,其中有熟悉的面孔,如《教师博览》《福建教育》等。然而,我的眼神却停在《教育文汇》上。她是这学期学校新订的杂志。我像翻看其它教育类杂志一样,随意地打开,可是瞬间仿佛有一股巨大的魔力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6.
我与《教育艺术》已结下十年之缘。我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虽然在工作中吃了许多苦,但至今对教育的热情不减,喜欢不断地追求。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教师,在追求教育的梦想过程中,我深知我们要不断地成长,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责任,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读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一本好的杂志就是我们成长的速成教材。  相似文献   

17.
《今日教育》是我最喜欢的一份教育杂志,因为教学工作的需要。上课时,常常都要请教它。《今日教育》是我最喜欢的一份教育杂志,因为教学管理上的需要。作为学校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面对大批的年轻教师,我从它的身上找寻到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灵感。  相似文献   

18.
芦苇 《宁夏教育》2010,(10):15-15
我订阅《新华文摘》《名作欣赏》《读书》《世界文学》《作品与争鸣》这5种杂志,都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从事教育工作后,常年接触的杂志中,阅读《宁夏教育》的历史更长,几近30年。一个人和一本杂志保持如此长久的关系,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不浅的缘分。  相似文献   

19.
"新教育实验"的内涵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上智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等。历任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部主任、教务处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出版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被评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度人物、“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由他发起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00多所学校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为了对“新教育实验”有一个更为全面、真实、深入的了解,我们特别约请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思想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请读者留心一下这两篇文章。由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的《阅读》杂志。创办才三年多一点时间,如今订数已超过了20万,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在日前召开的《阅读》杂志通联工作会上,该社社长张策华和分管的副总编辑赵建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了个中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