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肇淛的笔记著作中包涵着很丰富的明代社会生活史料,也多方面地体现了谢肇涮本人的文学思想与史学理念。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比较薄弱,本论文在梳理笔记现存各种版本情况的基础上,考证其刊刻前后厦版本异同,进而考察三种笔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谢肇淛年表     
谢肇淛,字在杭,号武林,长乐人. 徐蚴《中奉大夫广西左布使谢公行状》:"君天池先生以母浙产也,命其名日‘肇淛',字在杭,别号武林云."(《小草斋文集》附录)①  相似文献   

3.
谢肇淛是在《金瓶梅》以抄本流传期间唯一的著专文研究《金瓶梅》的学者。他的《金瓶梅跋》是金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它除了提供《金瓶梅》的传抄情况,还反映了明代进步文学家对该书的认识水平。该《跋》与谢氏其他有关论述留下了他对《金瓶梅》一书的独到见解。他正确地指出了该书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批驳了“淫书”论。他强调该书的审美功能,在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下进行评判,触及到人物形象个性化问题,还认识到了该书反映生活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徐芳著述考     
明遗民徐芳著有《松明阁诗选》《荒径草》《砌蛩吟》《傍莲阁草》《蹈海吟》《行脚篇》等诗集,著有《悬榻编》《憩龙山房制艺》《天目游》等文集,还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诺皋广志》与《藏山稿外编》。  相似文献   

5.
谢肇淛是明朝闽人中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藏书家。他一生勤于著述,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史料学、方志学以及史学思想颇有建树。谢肇淛的笔记类文献取材广泛,涉及面广,包含着许多翔实可靠的史料。他所编纂的方志种类繁多,方志学观点至今仍对修志有借鉴意义。此外,他的著述中所体现的史学经世思想、求真原则和夷夏观念等,对当时乃至当前的历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谢肇淛是晚明闽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后人对其诗论的评价一般着眼于对前后七子的尊奉,以及自觉疏离公安派和竞陵派两个方面,但这种评价其实比较表面化。谢肇淛诗学理论的最大特色是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7.
谢肇淛是明代后期著名学者和诗人,平生酷爱藏书和阅读,著作等身。谢氏一生中有两次居官山东的经历,前后合计达十余年。第一次任东昌司理,第二次任工部都水司郎中,督理北河,驻节张秋。谢氏居官山东期间足迹遍齐鲁,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涉及运河者尤多,堪称山东运河之诗史,具有很高的史料性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8.
《五杂组》是明代谢肇涮所著的一部深有影响的笔记,自从它问世以来,不断被人们刊刻重版。通过对该笔记历代版本的梳理,可以展现它们的源流关系和变异情况,同时,也可知道《简明中国古籍词典》对其版本流变的说明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谢肇淛的小说理论主要存在于<五杂组>和为几部小说所写的序跋里,其中不乏精辟之论.最重要的当数关于小说创作的艺术虚构问题和有关<金瓶梅>一书的资料与评估.至于其小说创作,目前已知的仅有文言短篇集<麈馀>四卷,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理论主张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7,(1):79-83
概述晚明文人谢肇淛在其著作《五杂俎》中,对绘画提出诸多见解。通过对内容注解、阐释和归纳,认为谢氏绘画观点和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四点:指出古人绘画重叙事性题材,今人假托意趣为宗而重山水;疏理古今书画鉴藏观,提出今世书画收藏的谬处,书画收藏"七厄"以及书法与绘画收藏的区别;哀叹画家受到他人歧视而窘迫的社会地位;世人学习绘画比书法更难等。  相似文献   

11.
二十多年来 ,蒙古文排版印书形式一直是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 ,笔者认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蒙古文排版形式应该贯彻以竖写竖排为主 ,竖写横排和横写横排等形式为辅的原则 ,文科以竖写竖排为主 ,部分理科应以竖写横排或横写横排为主。  相似文献   

12.
任自垣是明初武当山的道士,他参加了明代《永乐大典》的编纂,是明代《道藏》的总纂官,是明代首部《武当山志》的作者。他是一位非同寻常的道士,他经历了明初的五个朝代,与三朝皇帝关系甚密。他幼入茅山修道二十余年,提调武当山十八年。从道录司右玄义到太常寺寺丞,他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儒学高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相序效应来测定三相交正弦流电相序的一种新方法,且就其测量原理和测量步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期刊业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期刊业总的经营绩效不高,期刊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图书和报纸,尽管现存的经营模式有许多种,但大多数经营模式都是在特定的体制下形成的,不具有市场化特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期刊在层次上和发展水平上都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5.
叶燮《原诗》之理论体系,绝非仅体现于其创作论一端,而是以“胸襟”为桉心,统摄了创作论与诗歌发展观两个主要部分。大致为:以盛衰正变、“变能启盛”明“胸襟”之用,以“才、胆、识、力”充之,继而以此“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理、事、情”。使之“发宣昭著”,最后存之于“自然之法”。“胸襟”既是扫除“古今盛衰正变之肤说”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创作中表现“不可明言之理、事、情”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查,上海市取得的主要经验表现在组织管理、政策保障、入学鉴定、就学管理、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方面,同时对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加以明确。本文在对随班就读教师、家长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基础上指出:教师和家长在随班就读工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明一代,教育比较发达,辽东虽属边疆地区,但各卫也都建有儒学。本文利用现存文献,对辽东都司儒学以及各卫城儒学的设置、管理和雏护进行考证,以期为边疆文化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叶燮的《原诗》产生于对清代顺康时期诗学宗尚的反思过程中。《原诗》的理论集中在对四对范畴即“源流”、“正变”、“盛衰”、“因创”的解释上,以“变”为核心,梳理诗史发展源流、评价唐宋诗的价值。《原诗》为宋诗的广泛传播确立了理论基础,是清代诗学摆脱狭隘宗唐宗宋的朝代之争,走向融通唐宋阶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