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乌有许多地名,值得作些考证,比如越城桥,旧志载:在城北二十里。这个地名乍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但是它却提出了一个问题:义乌是故越城吗? 明朝末年义乌县令进士熊人霖在湖清门诗中曾回答说:“西北高楼雄故都”,是说湖清门西北的高楼,即50年代初还存在的大成殿和城隍庙,这些高楼增添了故都的雄伟气氛。所以他认为义乌是故都,这样和越城桥的地名连起来,说义乌本是故越城就比较有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关于二张援襄的路线,文献中有“均州中水峪(路)说”和“清泥河说”两种不同说法.但后人在提及这一战役时,往往不加考证,径直以“清泥河说”为准.宋人指出清泥河源于均、房,位于襄阳西北,但清以后,清泥河位置又有一些不同说法.其实,“中水峪(路)说”与“清泥河说”出自同一史源,均州中水峪(路)很可能即是清泥河上游地名.清泥河既不在襄阳西北三十里,也非指北清河,清泥河应是指谷城的粉河或筑水.因筑水在粉河之北,更合“源于均、房”的含义,清泥河指筑水更为合适.明代以后,河道改易,粉水、筑水在谷城汇为一水,故严格来说清泥河应指古筑水.  相似文献   

3.
“义乌”这个地名,20年前在中国能有多少人知道?“义乌”这个地方,20年后在中国还有多少人不知道?不用夸张,今天几乎大半个中国都在卖从义乌“中国城”市场上批发来的小商品。偌大的“中国城”中,商品琳琅满目,五彩缤纷;顾客来来往往,穿梭不停,叫人目不暇接;电话铃声、手机声、对话声、讨价还价声,当然还有数点成叠钞票的哗哗声,不绝于耳……义乌人的兴隆生意,让外来者羡慕得直拍大腿,自叹弗如。有人说,义乌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1986年7月上了义乌市综合职业高中供销专业的王林根对做生意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好和灵性…  相似文献   

4.
“西北有高楼”中“西北”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古诗 ,尤其是汉魏时期的古诗 ,经常会见到一些方位名词 ,如“西北有高楼 ,上与浮云齐”①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② 、“西北有浮云 ,亭亭如车盖”③ 、“吹我东南行 ,行行至呈会”④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⑤ 等等。这些方位名词 ,有的是实指 ,有的却是虚指 ,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下面试以“西北有高楼”中“西北”为例 ,加以分析。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诗中的方位名词“西北” ,李善《文选》注解释为 :“西北 ,乾位 ,君之居也。”而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解释为 :“《古艳歌·日出东南隅》是赋艳 ,故就东南写 …  相似文献   

5.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裴多芬有“若为自由故”,生命、爱情皆可抛的境界。而郁达夫可谓“若为秋之故”,二者皆可抛了。应…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历来为人们称道。有关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层出不穷且各有特色,但几乎所有的设计、实录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故都的秋天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是教参答案.是印在老教师案头的一个经典归纳,是年轻教师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个结论。我们一般都沿用这种说法。可当我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忽然觉得对故都景物特点的把握总有种疑异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译为“青色的城市”,故称为“青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是在原有的新旧两座城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旧城即归化城,建成于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新城就是建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的绥远城。至今,在呼和浩特市的地图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城市的影子。新城四方,旧城以大什字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大街向外延伸,两城以中山路相连。通过两座城充满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地名,我们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以及千百年来民族融合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译为“青色的城市”,故称为“青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是在原有的新旧两座城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旧城即归化城,建成于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新城就是建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的绥远城.至今,在呼和浩特市的地图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城市的影子.新城四方,旧城以大什字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大街向外延伸,两城以中山路相连.通过两座城充满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地名,我们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以及千百年来民族融合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涵。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了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惟其如此,  相似文献   

11.
初次认识江浙人,是在张店的街头巷尾。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一夜之间,淄博大地上冒出了许多江浙人。修鞋的、配镜的、补锅的、卖布的,干的都是当地人不大愿干的小营生。然而,现在那些老面孔却不多见了,据说,他们在完成了创业或者装满了第一桶金后,返回江浙开门面当了老板,浙江义乌城的繁荣就是很好的见证。义乌城估计得有好几万经营店铺,几十万经理。人们富了,城市也漂亮了,形成了标准的小康家庭和小康社会。从小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小商品能做出大文章。过去的“乌”字,没给人留下好印象,如:乌云、乌鸦、乌烟瘴气、乌七八糟等;好听…  相似文献   

12.
拳击家两个旅客坐在一个车厢里,经过互相自我介绍之后就随意聊了起来。东南西北地聊了一大堆,最后谈起哲理来。“我宁可施于人,不愿受于人,这是我对待生活的原则。”“您大概是位博爱家?”“不,我是个拳击家。”越说越露陷有一个司机,开车经过一个路口,一个交警走过来说:“先生,恭喜你,你是经过这个路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抒情散文。文中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忧思、孤独、苦闷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可以说是一篇寓情于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4.
“悲凉”是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旋律,一开篇,作者就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使众多“阅读指导”确定郁达夫笔下的“秋味”充满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言,由“时代的苦闷”而推出“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的苦闷感”是“审美的误差”,但并不影响读者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品出孤独和悲凉,只是对于这种孤独和悲凉感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种制度建设,还是一个专门学科、一种思想方式、一套文本系统。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教育思想的嬗变以及教育制度的转型,至关重要。一部作品之成为“经典”,除了自身的资质,还需要历史机遇,需要时间淘洗,需要阐释者的高瞻远瞩,更需要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现代史视野中的教育与文化,决定了“现代中国教育”不可能安于校园一隅。“文学教育”必须介入当代文学进程和当下的思想文化进程,而不应局限于大学课堂和具体知识的传授。对于“大众文化”研究,我更倾向于在与精英文化的对话状态中,来讨论它;而不是将其孤立起来,越说越深刻,越说越伟大。理解二者之间的互相对立与互相转化,可以把事情说得更全面,课题做得更深入。  相似文献   

16.
有明一代,川南少数民族僰人(又称“都掌蛮”、“都掌人”),为反抗明王朝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曾一再掀起声势浩大、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在我国少数民族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拟依据史料,对川南地区的这场僰人反明斗争作一简要介绍。 先秦之时,在川南一带活动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僰人。《华阳国志》卷3《蜀志》曰:“僰道县在南安四百里,距郡百里,高后六年城之,治马湖江会,水通越 ,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又《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取其作马、僰僮。”张守节正义:“今益州南,戌州北,临大江,古…  相似文献   

17.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上海     
宋代的上海主要有三处地名,一是青龙镇,二是上海务,属秀州华亭县地界,秀州后升为嘉兴府,三是江湾,属苏州昆山县或嘉定县地界,苏州后升为平江府。关于上海沿革,如《太平寰宇记》卷91和《太平御览》193《居处部·城》引《吴地记》说,在晋沪渎垒“城东三十里夹江,[又有]二城相对,阖闾所筑,以避(备)越处”。此说是否可信,已难推断。关于上海简称沪的来历,《吴郡志》卷2说:“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资治通鉴》卷  相似文献   

19.
道二纪事     
学校的故事没去过那地方,更没听说过那个地名,“道二”———听起来是那么土气又那么朴实,那么别扭又那么新鲜。在湘西的莽莽群山中,像这样奇特的地名有很多。那天一大早,天下着大雨,我们从保靖赶往花垣,特意去采访道二学校。一路上人烟稀少,深秋的寒风夹着冷雨敲打着车窗,气温越来越低了,路也越走越窄,景色却越来越美,烟笼寒树,雾锁层林,湿润的空气特别清新,我们也活跃起来。陪同采访的州教育局一位干事笑着说:“美丽的风景其实有着很多虚假的信息。在我们本地人看来,越美的地方越穷。”在一片湿漉漉的烟光岚气中,道二学校映入了我们眼帘。…  相似文献   

20.
“ ”的形义,传统有“窗户说”,“仓廪说”,“祭名说”,“地名说”四种,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论证甲骨文“ ”的形义,认为: 取形于大明之日,在有文中用作祭祀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