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昌前老师在贵刊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少年闰土>释难》的文章。文章为了解释“正月”与“新年”并无矛盾时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正月供祖像’等旧历年的习俗也随之改在新年了。”这是因为“据查,鲁迅写小说时,正逢当时政府提倡用阳历(即新历)不许过旧年。”而对新年的理解则以辞书为依据解释为:“新年”即“元旦和元旦以后的一段时间”,而“元旦”又是新年的第一天”,即指新历年的第一天。我同意“正月”与“新年”并无矛盾的观点,但对李老师对“新年”与“元旦”的解释却不敢苟同。想谈点  相似文献   

2.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新年,放假1天(1月1日);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劳动节,放假3天(5月1日、2日、3日)。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儿童节(6月1日),13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都有过新年的习俗,也都把过年叫作“正月”,两国围绕着正月都有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性活动,从两国的正月风俗中也可以找到许多近似的习俗,这些先古就存在并流传至今的风俗、活动展示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风采。本文从中日两国相似的正月风俗、活动等视点出发,探讨两国正月风俗所蕴涵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正>跟回响着《White Ablum》的白色圣诞说完再见,转眼,我们就将迎来新的一年。在中国,由于春节的存在,许多人心中的元旦不过就是"三天假期"而已。但对于日本人来说,新年元旦才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而许多ACG作品也描绘了各具特色的日本新年场景,浓浓的和风美得让人难以抗拒。说说:那些不可不解的年俗在中国,新历的1月始于"元旦",而农历的1月才"被称为"正月",春节则是正月初一。日本曾与我们一样,是庆祝农历新年的。但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改用公历,从此之后便开始庆祝新历的新年了。  相似文献   

5.
古人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日。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云:“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后世民间以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又叫阴历新年,是我国最隆重的民间节日。过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地处亚洲的日本,也和我们中国一样有过“正月”的习俗,只不过这个习俗已经相当程度被“西化”了。他们把旧的“阴历年”和“阳历年”合二为一来过。也就是每年的公历元月一日为大年初一、十二月三十日就是“大年三十”。这天晚上,日本人也要吃“年夜饭”,老一辈人也要给孩子们压岁钱。他们给孩子的压岁钱大约掌握在1000日元~10000日元之间(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75元),再多也很少超过3万日元的。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压岁钱也会不断地增多,即使给高中生的压岁钱也不过平均为1~2万日元左右。日本孩子的这些压岁钱是怎样使用的呢?日本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索菲和本尼: 德国的圣诞节和新年刚刚过去,马上我们将迎来中国的春节,你们一定和爸爸一样很期待这一节日,这可是我们第二次过新年!今天,爸爸第一次给你们写关于我们中国人怎么过春节的长信,希望你们能体会到春节对所有中国人的特殊含义.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新年,也就是中国的农历正月初一.年,传说是一种的怪物.在逢新旧岁之交,它便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把“年”吓得逃回海里.为了庆祝打败年兽,人们于是敲锣打鼓,互称“恭喜”.  相似文献   

8.
<正>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元旦”也就被引申为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我国古人说的元旦,并不是公历的1月1日,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日。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从此,“公元纪年法”逐渐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9.
新年     
和世界各国的人们一样,美国人也会庆祝新年的到来。在纽约,12月31日这一天,纽约时代广场是最受欢迎的聚集地。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和国际旅游者都会来到这里,互相祝福“新年快乐”。钟声敲响,人们吹着口哨,兴奋地欢呼。接着,欢乐的景象从一个广场传到另一个广场,直到传遍整个美国。在中国,除夕夜里,所有的家庭成员会聚集在一起享受一席精心准备的大餐。中国新年的法定节假日是三天,但传统上则一直延续到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在日本,寺庙的钟声会敲响108下以驱除邪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也会在新年那天敲响钟声。!Like many p…  相似文献   

10.
韩国的春节与我国的春节都是同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他们还有一个叫“大望日”的节日和我国的元宵节是同一天,也就是正月十五。这两个节日是中韩两国新年期间最重要的节日,过法也有很多相似。不过,韩国还是有自己的风俗和传说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11.
二○○五年元旦来临之际,让我们说说“元旦”这个常用语词吧。“元旦”今指公历一月一日,它沿袭古汉语中的“元旦”而来。原来“元旦”指夏历正月初一。吴自牧《梦粱录·正月》云: “正月朔日(即初一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年节序,此为之首。”原来“元”的本义就是头、首。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 “元”的字形均为突出人的头部的象形字。古文献中不乏“元”指人头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12.
“元旦”是什么意思,我国最早的字典《尔雅·释诂》是这样解释的:“元,始也”,“旦,早也”。可见“元旦”古义即一年之始,一日之晨,也就是新年第一天的早晨。我国从汉代汉武帝始将正月初一规定为“元旦”,又称春节。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辛亥革命以后,公元纪年法在我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孙中山先生为“行夏历”,“顺农时”和“从西历”,“便统计”起见,在我国推行夏历与公历并用,将正月  相似文献   

13.
2007年2月18日是农历丁亥年的正月初一,春节正携裹着漫天洁白的雪花来到我们身边。春节,应该是中国人日历上最亮眼的一抹红色,是一年劳碌、收获后的团圆和狂欢,是中国最具草根性的娱乐庆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的盛大节日。不要说酷爱HIP-HOP或者迷恋日本漫画的你与它格格不入,不要说在书山题海中跋涉了一年的你无暇旁顾——让我们放慢脚步,在烟花爆竹和美味佳肴的浓香中放松心情,痛痛快快地做个“享乐主义者”:让我们与家人欢聚一堂,彻夜不眠,守候年的到来;让我们走亲访友,互道一声“新春吉祥”……过年啦,今年的新年节目就从这本中国年的写真相册开始吧——  相似文献   

14.
我本痛苦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新年到了,心中满以为欢欢喜喜的新年却过得异常郁闷、无聊。很快,正月初八,我上学了,天啊!为什么呢?为什么初三就要这么早上学呢?校长大春,您没有看到窗外的雪花飘飘吗?  相似文献   

15.
过年了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殿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相似文献   

16.
新年话题     
每个国家都要庆祝新年,但庆祝的方式各不相同。 美洲和欧洲国家是在1月1日庆祝新年。在中国新年是在春天开始的时候,中国人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春节。犹太人的新年是在夏末。  相似文献   

17.
工资     
一个打工妹如果干了一年的活,老板分文不给,那么打工妹肯定要找个地方评理。但是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两年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工资,我却一声不响,照常上课。记得九八年腊月二十三日,我们该放假了,校长对我说:“今年大队领导班子没落实好,工资问题可能没希望。”我勉强笑了笑说:“没事的”。过了正月十八我照常上班。虽然没有分文的工资,但工作积极性我是有增无减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而影响四十多个家庭,管理教育好幼儿,是我这个农村幼儿教师的神圣责任。不知不觉中又过了一个,转眼又到了放假的…  相似文献   

18.
春节     
《历史学习》2006,(1):35-35
春节,古称元旦,指一年的第一天。自汉武帝起正月初一为元旦便被固定下来,辛亥革命后,公历引进中国,这样中国便有了两个"新年"。1949年正式确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起源于原始先民们的"腊祭"。夏历称十二月为腊月,而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要腊祭百神,天子于正月元日向上帝祈祷五谷丰登,并祭祀祖先,其仪式十分隆重。后来,春节便成为了我国人民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元旦诗话     
韦燕 《现代语文》2006,(12):93-93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古时都是农耕社会,在农业生产技术、文化风俗等方面交流甚远,两国的新年活动在很多方面看来是近似的或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等,然而随着历史的延伸和两国城市化的发展,新年活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从这些演变了的新年活动出发,从表象中探究中日两国正月风俗变化的趋势,提倡既保留传统文化又健康、合理地过新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