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这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实践。一、通过拓宽教育空间,创设物理问题情景,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为了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在课堂上可以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利用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结合,活化教学内容,起到拓宽教育空间、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的作用。其操作见下表: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3.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认知主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动摇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赵顺法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29(4):10-13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而借以解决包含在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则称做“问题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而情境创设的好坏,对能否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非常关键。对于物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首先必须创设一个清晰的物理情境,并作用于学生,同时要引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与新的问题情境对峙,使学生感到新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不协调,从而产生认知需要,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形成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6.
7.
8.
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9.
10.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带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活学生多向思维,提升师生互动指数,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体系,还可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契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