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书之道     
行书,又称“行押书”,是最生活化的书写字体,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唐张怀璀在《书断》中说:“按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讹(“讹”一作“伪”,有所变异之意)。勿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情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相似文献   

2.
行书人生     
楷书严整,草书狂放;行书既有楷书的工整亦有草书的恣肆。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行书巅峰之作。唐太宗对他的行书情有独钟,亲自作《王羲之传论》,说“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据说太宗后来是用了一点小计谋,演绎了“萧翼赚兰亭”的故事才把那真迹弄到手;驾崩后,还把它作为殉葬品带进了昭陵。  相似文献   

3.
浅谈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艺术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一直是书家学习行书的入手法帖。本文试从传播学的几个基本要素对王羲之《兰亭序》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铎学书初宗“二王”,转学米芾、颜真卿等唐宋大家,自成雄强、劲健、欹侧多姿的书法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二十二)[作品名称]行书条幅[作者姓名]张良(福建省平和一中初一年)[作品综述]这是一幅临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  相似文献   

6.
《兰亭序》、《祭至文稿》、《黄州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它蕴含着创作者不同的个人风格,如王羲之——“魏晋风骨”孕育一代宗师、颜真卿——忠君与恪守儒家道义、苏轼——奋厉与“野性”的结合体,从而造就了“三大行书”不同的特点,如心旷神怡,信笔由之;悲情四溢,铺毫聚墨;几度沦落,烂漫不羁.  相似文献   

7.
米芾,宋代书法大家,真、行、草、隶、篆皆精,传世主要书迹有:《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帖》、《拜中岳命诗》、《草书九帖》、《寒光帖》:《留简帖》;其行书倜傥纵横,跌宕多姿,独具个性美,影响深远。本文谨以笔者的临摹体验,结合古今书论,探究米芾书论“刷字”和“四面”的真正含义和技法特点。  相似文献   

8.
地球人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你可知道,位居第二的行书出自谁手?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颜真卿!可惜,《兰亭序》真迹早已伴随唐高宗入土乾陵,传世的仅是唐代摹本。因此,《祭侄文稿》成为行书真迹中的“天下第一”。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诗是黄庭坚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此外,他又能写词赋,兼擅行书、草书。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现一通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晰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王春南先生更撰文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的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  相似文献   

11.
米芾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领袖的影响力,单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的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苏、黄之右。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正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百二十七页在叙述王羲之的书法时说:“东晋的王羲之吸取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立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还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说王羲之的字象浮云那样在天空飘荡,象受惊的龙那样矫键地舞动。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很贴切。其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不是赞美王羲之的字。因为: 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语出自《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出处就可以看出,它是作者用来赞美王羲之的笔势,而不是用来赞美他的字的。在中国书法理论中,笔势和字是有根本区别的。“笔势”一词中的“笔”是指用笔;“势”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习》2006,(3):27-27
行书作品流行中国,古往今来,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名的,只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各种书体都有很高成就,夙有“书圣”的盛誉。特别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兰亭集序》,更是世代受到推崇。王羲之51岁的那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旧历三月初三日,他和谢安等41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今浙江绍兴)举行集会,却邪除灾,宴饮赋诗,酒杯沿溪水漂到谁的面前,如果诗未作成,就要罚酒,热闹非常。当时一共作出了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米芾所写的各体书,以行书成就最高,突出的特点是"沉着痛快".他写行书的速度非常快捷,即使是在绵帛上书写的<蜀素帖>,也是快笔如故,所以朱熹形容他的运笔"如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宋高宗称之为"如乘骏马".米芾写行书不仅速度快,而且果决有力,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笔势,用黄庭坚的话说,米芾的笔势"如快剑斫阵,强弩千里,所当穿彻".我们看到,不管是小字行书如<苕溪诗>,还是大字行书如<虹县诗>,他都能刷掠奋迅,墨浓笔肥不伤笔势,墨燥笔瘦犹能奔逸,这就是米字生动夺人的妙处.米字的神采,大多是从他那"风樯阵马"般的笔势里焕发出来的.学米字的书家如米有仁、吴琚,之所以形似米字而神采难现,就因为他们不曾学到米芾的笔势.  相似文献   

15.
李志丹 《江苏教育》2022,(69):26-33
苏轼与米芾的交往是北宋士人之间文化交往的一个缩影。《紫金研帖》是米芾存世的行书代表作品之一,内容涉及苏轼晚年与米芾的一段交往。通过对《紫金研贴》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考证,推导出米芾失而复得紫金砚的过程。对米芾《苏东坡挽诗五首》的诠释,呈现了苏、米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对苏、米交往历史的梳理,反映了苏轼在诗文翰墨方面对米芾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行书《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成绩卓然而立碑表功,由怀仁和尚以王羲之众多书迹中集字而成的经典作品。其特点是结构多变、动静结合,用笔方圆互用,正侧兼施。特别是字数多,达1900余字,且字字精妙为学书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书法史的划分,可分为前王羲之时期与后王羲之时期.前王羲之时期是篆书、隶书的时代,后王羲之时期是楷、行、草的时代.王羲之的楷、行、草新体,巧妙地把篆书与隶书的体式融为一体,使得篆书纵势下引与隶书两翼开张之间的张力达到了极致.王羲之行书,凭借其近乎完美的平衡感与协调性,使得后世书家连比肩而立的机会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18.
金苏琪 《文教资料》2012,(19):89-90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及鉴赏收藏家。“米颠”名号作为米芾人格的文化符号,被时人与世人所熟悉与传播。本文依据真实可靠的典籍文献,展现米芾“颠”的表现状态,并挖掘其“颠”的深层心理,最后对其由“颠”所造就的生存价值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唐代书家李邕以行书名于世,他不拘于成规,善于食古而化、变通前人之法。这种“变”体现在从点画用笔、结字取势到章法布局等各个方面,从而确立了其独树一帜的行书风格。尽管不断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李邕及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得到了与“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的殊荣。  相似文献   

20.
《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它蕴含着创作者不同的个人风格,形成了"三大行书"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分别来欣赏"三大行书"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