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敞开着的窗户》是一篇艺术表现力极强的短篇小说。它的叙事角度的变化是构成其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同时,作品的对比手法独具特色。文章分析的主要内容涉及叙事角度的变化、叙事角度与读者审美心理的关系、作品的对比手法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经营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采用了许多小说的表现手法,使其思想与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叙事诗,也使其在文体上具有诗歌与小说的双重特点。文章从小说的角度来赏析该诗,采用鉴赏小说的方法对其解读,以获得一种奇特而别致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纳托尔先生,我婶母马上就下楼来,"一位神色泰然的十五岁少女说道,"在她没下来之前,暂且由我来招待您,请多包涵。"  相似文献   

4.
《左传》的叙事艺术巧妙而又独特。通过深入细致的探索,发现《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从叙事手法、叙事角度、叙事特点、人物塑造、叙事记言五个方面表现出来,《左传》的叙事艺术也由这五个方面推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水平。同时,《左传》成熟的叙事艺术对我们研究先秦叙事文学叙事艺术的演变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婧磊 《现代语文》2005,(12):41-42
电影<花样年华>讲述的是中年人所经历的心情故事,表现的是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内心冲突与情感困境,传达的是难以捕捉的微妙情绪,以其精致唯美获得2000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花样年华>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特色.故事在充满东方情调的画面背景下,采用大量的片段与细节的叙事手法,留下充分的叙事和表演空白,给观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具有内敛和含蓄之美;通过与众不同的缺席与在场的人物形象处理方式,既淡化主人公紧张激烈的内心冲突和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又恰当地避免了尴尬情感的直面呈现,从而充分渲染了怀旧情绪,使其隐含的意义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其表现的浓厚悲观色彩,学界普遍将《神秘的陌生人》与马克.吐温的早期作品区别对待。通过对小说的叙事逻辑、叙事时间、叙事距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小说作为叙事文本所存在的瑕疵。  相似文献   

7.
叙事形式的独特性赋予《活着》这部作品非常独特的沧桑之感,作者余华将叙事形式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叙事人称方面,独特的双第一人称视角给予这部作品更加广阔的文本阐释空间。富有节奏感的叙事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整部作品的沧桑色彩,并将沧桑背后的顽强完整而清晰地表达出来。另外,在叙事的重复性方面,作者充分发挥了这一叙事形式的功能,清晰勾勒了一位不断重复着悲惨命运的顽强老人的形象,在引发读者无限感慨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小说《金陵十三钗》是非常适合拍成电影的作品,强烈的戏剧冲突、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其极具话题性。正是这种话题性引起了电影制作人的浓厚兴趣。与小说相比,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小说的女性主义视角到电影的英雄主义叙事,完成了对南京大屠杀中妓女拯救女学生这一故事的电影化表达。  相似文献   

9.
从修辞叙事角度对刘易斯《大街》中的乡镇社会进行叙事伦理分析,可以看到小说中长期被学界所忽视的隐含作者叙事伦理的另一面:隐含作者显示了其对劳动群众的敬重和同情、对自然的热情讴歌和对乡村医生的良好职业精神的赞美。  相似文献   

10.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在措辞和视角两方面考察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在体现原作"丰姿"上的特点与得失.通过比较发现,霍译中存在严重扭曲原作叙事角度,无视原作者文体风格的现象;杨译对原作文本亦步亦趋,基本体现了原作的文学特性,但也不乏矫枉过正之处.  相似文献   

11.
"英雄"崇拜和"英雄主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千百年来永恒的主题之一。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记述了创业帝王、武官猛将、文臣参谋、侠义刺客、仁义游侠等五类英雄,各类英雄记述又表现出了不同的叙事特征。这些英雄叙事给人以悲壮美、雄壮美、崇高美等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审美对象,艺术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向审美者显现自身,但这种显现相关于审美经验的生成。针对作品的审美活动,就是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的相互生成。审美经验的传播就是审美经验经由媒介所发生的交融,但传播媒介在显现作品和艺术时,又遮蔽了它们自身。只有不断地去蔽,才能让艺术的本性与存在相关切,从而让审美经验生成生活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小说以文本实验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以新的观念和意识解读历史。这种迥异于以往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引起了批评家和广大文学从业者的深切关注,而它那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手法更是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和哲思感悟。新历史小说文本探索角度各异、手法多样,但按叙事类型来作类分,大致可以把这种新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分为重叙型、虚构型以及家族化等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借助当代叙述学业已取得成果的某些理论术语和话语空间,以中国明末时期冯梦龙的“三言”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卜迦丘的《十日谈》作为文本,集中探讨它们在叙述体态和叙述立场的特征,通过异同的比较分析,在叙述学的意义上对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的叙述规律和功能方式进行一定的审视和观照。  相似文献   

15.
此文从叙述学的角度,对这个充满了魅力的长篇小说进行技术性的分析。每一个有特色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叶广芩的长篇家族小说《采桑子》在叙述话语方面,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叙述视角的越界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与新时期土改题材小说呈现出不同的叙事视角,前者以阶级为叙事视角阐述着土改运动的政治合理性与道德正义性;后者以人性为视角倾向于弘扬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精神以及对命运、苦难、悲剧的深切思索。在前者与后者之间出现了张爱玲"另类"的土改人性书写,由于作家特殊的身份背景,"另类"书写的思想内涵显得微妙复杂,备受质疑争议。  相似文献   

17.
《左传》之预言叙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好预言,预言多为巫卜和史官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高级成员。预言分两大类:直觉的经验的预言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来判定吉凶祸福;技术的知识的预言主要是借助专门的工具,运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卜筮、梦占、星占等来推测兴衰成败。预言在《左传》中最明显的功用是安排情节结构、构筑悬念以及政治伦理的训诫诱导。以此形成的预言叙述模式对后之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小说文本具有确立现代叙事行为主体的理论功能,体现为《序》的“虚构”的叙述行为与传统历史叙事之间的文本间性,《序》的目的正是确立前者、颠覆后者。鲁迅在小说叙述过程中,创造性地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章笔法,“小说模样的文章”的文体创造,为现代中国小说的叙事展示了典范性的文章肌理。在文章肌理中体现的叙述策略,包含了中国现代小说丰富的诗学内涵。领略其丰富的内涵,必须由“细读”实现。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今语文文学课教学中审美缺失的状况,提出审美技能的审美范畴并简要分析。认为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语文(文学)教师教给学生相应的审美技能并使之反复练习切实掌握,就能够真正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