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淼隆 《文教资料》2011,(23):132-134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初最早提出的。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丰富,见解深刻。通过对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进行探讨,熟悉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其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无疑对我们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入境旅游在近代中国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武力扩张而产生的,此后其在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外来学科,考察其在近代中国发生发展的历程,可以唤起当前学科建设中应有的历史意识。通过学科知识进展与学科制度建构两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近代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概括为酝酿、诞生、初兴、自觉与沉积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集中创办于清末民初的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对西方高等教育模仿、借鉴到自我创新的过程。近代大学有关"学术研究功能应作为大学必要组成"的认识是在民族危难、社会变革、教育转型、科技发展等因素共同推动下,在前辈学人的不断探求中确立的,整个过程体现着中国人对学术研究的向往和价值追求,潜藏着照耀学术研究的前进的精神与动力。  相似文献   

5.
陶瓷业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行业,但到了近代,由于西方陶瓷工艺的发展,中国陶瓷业陷入了困境。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探求中国陶瓷工业发展的新道路。本文以景德镇陶瓷教育为个案,来探究近代中国陶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出路。  相似文献   

6.
史料是人们编纂和研究历史时所依据的资料,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口传、实物和文字等。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而近代史料在数量和规模上更为庞多,同时还有大量的外文资料可资借鉴,这为近代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刘坤一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与其相关的文献史料数量很多,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可以为晚清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山东聊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人文精神镌刻着江北水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格,弘扬这种人文精神是聊城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研究聊城人文精神与城市发展的辩证逻辑关系为切入点,在对我市人文精神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正视我市人文精神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到解决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传统手工业城市的衰落是近代城市变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典型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为例,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景德瓷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衰落的原因,说明城市主导产业的兴衰对产业结构单一的手工业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文化急剧变化,表层上形成了两种矛盾,一是"中西之争",二是"古今之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这两种关系的视野来讨论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不过,最近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中西之争"中提出了"文化之别"与"制度之别"的不同选择论点,指认近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制度之别"的选择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现实上,"制度之别"的选择并不是撇开了"文化之别"单纯地发生的。实际上,"制度之别"的选择蕴含于"文化之别"的选择之中并形成了"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它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的核心。但人们因局限于"中西之争",从而辨不出"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及其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区别,进而也辨不清"西化"与"近代化"的这一关系作为问题的存在,并在实际的论述上往往把"近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出现理论盲点。诚然,近代文化发展存在着"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不同层面,但二者综合而形成的矛盾是"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而基于这一视野对近代文化问题进行科学认识,不是把"现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只能是相反,这样才能正确辨清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问题和实质。  相似文献   

10.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伴随着中国教育及其学术现代化的进程而传人近代中国.19世纪后半叶,外国来华传教士通过著述和办报开始导入裴氏教育思想.20世纪初.<教育世界>发表了裴氏教育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的第一个中译本<醉人妻>,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裴氏的生平业绩和教育思想.民国时期,出版了<林哈德和葛笃德>的第二个中译本<贤伉俪>,教育期刊和大学学界对裴氏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传播和研究,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国教育"取法美国"的时代特色,也标志着对裴氏教育思想的介绍和导入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吴静 《文教资料》2013,(24):56-57
民间社团性质的中国科学社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普及科学为主,专业化为辅”为方针,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中国科学社图书馆作为科学实践基地,不仅为科学研究和科学宣传提供了保障,而且开创了科学图书馆建设的先例,其留下的大量珍贵书籍和图书馆管理经验,值得现代图书馆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著名社会评论家德富苏峰曾于1906年和1917年赴中国考察,其足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德富苏峰在其所撰写的中国游记中,披露了日本实行海外扩张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日本人十分复杂的中国观。游记中不乏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记载,同时也有对中国政客的访谈及对中国时政的分析,从当时日本主流阶层的视角透视了纷繁复杂的近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自熊明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问世以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时至今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在研究上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宏观研究,近代中国大学的个案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研究。由于中国近代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各异.从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明晰地了解影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很多具体的区域性人物和事件,并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具体和客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唐山市古冶区在近代是一座依靠工矿业发展起来的典型城市,开滦煤矿对于古冶近代城市的形成、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对比开滦煤矿创办前后古冶地区社会风气、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市政设施建设等,分析了近代工业在促进传统市镇向近代城市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古冶为例,探索近代工矿型城市发展的路径,对于资源型城市的二次转型、发展,以及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规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逐渐完善的。以近代天津为例,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所颁布的各类经济法规对企业的兴起和发展都起了关键作用。同时,经济法规的产生和发展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不同时期的政府将会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颁布与之相适应的法规。总之,经济法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政府维护国家政权和经济秩序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Wortham&Gadsden互动定位理论,对纪录片《我的抗战之八佰孤军》中国抗战老兵叙述话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口述者如何在叙事中运用一系列语言策略如指称语、转述语和元语用动词等定位自我和他者并作出评价,从而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走向世界丛书》为中心资料,选择出国使节的日记和游记作为文本,探讨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欧美世界日常生活的关注.这些文本的记述内容广泛而细致,本文从文化心态以及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近代早期国人为何这样记述西人的日常生活.本文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西人日常生活如此关注,是人类和常人关怀生活的第一主题决定的;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西人日常生活记述的意义在于兼采他位的文化建树,丰富和发展本位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国民政府为了筹措战时军费,发行了救国公债。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汉冶萍公司作为重要的矿业公司亦积极应募,并适时成立劝募机构。但时局维艰,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采取的对重要工矿企业的搬迁、军管等政策与措施,使汉冶萍公司在应募活动中出现诸多困难与问题。汉冶萍公司最终克服困难积极应对救国公债的募捐问题,既体现了近代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义务,也说明近代企业的命运多舛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降,商会作为商人的组织首先由清政府倡举,海外华人纷起而效仿。本文以近代厦门商会为研究对象,讨论其与海外诸华商总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考察这一联系的社会影响。在整个近代过程中,厦门商会有意地强调其与海外华商总会之间的联系,并在处理国内、本地事务中反复对此联系加以运用,以增加商会活动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影响政府及其他社会势力来使本团体获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方教育科学的传入和本土教育实验的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教学法的早期探索。对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杂志》进行分析表明:近代中国教学法的早期探索主要表现为译介传播国外教学法及实验创新本土教学法。在其探索过程中,重视实验的态度、强调儿童的心理、引介与创新并重、教法与学法渐融是其主要特点。近代中国教学法的探索启示我们:在教学法探索与改革过程中,要释放本土教学思想活力,加强教学法研究,在朴素与创生的张力中,使教学论"顶天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