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革语境中的白洋淀诗群是20世纪中国新诗不间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当代新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白洋淀诗群是对文革主流诗歌写作的一次背离和反拨,它重新确立了诗歌本体的独特存在,坚持了个体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声音,并运用现代诗歌技巧,隐喻、反讽、悖论,意象叠加和重合,表现内心世界的荒诞意识和对理想的追寻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标志了文人五言新诗体的成熟,还应该包含了预示诗歌开始向审美意义上的文学转变这一层意思。因此,从审美角度来探讨《十九首》在“五言形式”、“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挖掘它蕴含的审美因素,对于了解文学成为文学的衍变过程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以形式为基础的学模式,对诗歌形式的研究是诗歌的重要方向。诗体是诗歌形式的最终表征。在中国新诗中,诗体还远远不够丰富,既有的诗体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乃至缺陷,要张扬诗歌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变规律,就有必要对新诗诗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陶保玺的《新诗大千》是一部研究新诗体式的重要作,以新诗的两种主要样式新格律诗和自由诗为对象,对新诗的体式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一些具有诗学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标志了人五言新诗体的成熟,还应该包含了预示诗歌开始向审美意义上的学转变这一层意思,从审美角度来探讨《十九首》在“五言形式”、“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挖掘它蕴含的审美因素,对于了解学成为学的衍变过程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李钢是重庆新诗发展史上的先行者,他的诗歌开创了重庆80年代诗歌的风貌,引领了全国新诗的风潮。以海上风景线,海军形象,海军日常生活为中心建构的军旅题材诗歌在他的笔下具有了生命意识。李钢诗歌中语词的陌生化,也赋予了诗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6.
把新诗的发展纳入与都市环境的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既为理解它的某些本特征,也为认识它与具体化环境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因为作为中国现代学的基本生存空间,都市环境对新诗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30年代诗歌更与都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时期的两大诗歌潮流——左翼诗歌运动和现代主义诗歌运动都是在现代都市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探讨30年代诗歌并揭示其特征,是一个值得尝试却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大潮的挤压下,早已褪去光环,滑向文化的边缘;写诗、读诗甚至成为人们钝化的灵魂深处的些许回忆.在这寂寞的、诗情疏离生命精神稻田之际,<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如空谷足音,在久已沉寂的诗坛掀起巨大波澜,这为诗歌的存在与发展发出的呐喊声昭示着新诗火种绵延不息,响应了新诗再次复兴的呼唤.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不发达,主要表现在基本理论的薄弱,当前更是如此。这都和对白话新诗整个发展史的认识分不开。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下发生的中国启蒙运动,因此,它带有某种盲目反传统的倾向。白语新诗不是五四运动的直接产物,思想的解放不等于思想载体(诗歌形式等等)的解放,因而诗歌形式的研究成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以倡导白话格律诗的创作作为目标是过去诗歌形式研究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在抒情持的艺术上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其他人无法代替的贡献:他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由自由散漫到严谨含蕴的桥梁,他是中国新诗体式的开拓,他是中国新诗技巧的集大成。他的诗歌艺术探索对今天的中国诗歌理论与创作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语文独立设科及五四新诗运动以来,新诗教学就一直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典诗词一起共同延续着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近百年来,新诗的教材也随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呈现出不同的选编方式,对于教材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把握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本文试图对近二十年的初中新诗教材的发展作一个梳理,对新诗教材的现状作一点理性思考,使诗歌教材作为诗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它怡情养性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晋城建制始于隋唐,历代留下了众多的诗碑诗刻、题留诗。这些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具有为地方历史人文存照的史料价值,对研究晋城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小放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乡土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其主要来源便是悠久深厚的大洼民俗文化。大洼,是激发诗人才情的家园,大洼的民俗文化使诗人获得了对生命意识和自然的感受力;诗人也通过对大洼独特民俗文化的不断发掘,不断提高理解历史、把握发展的洞穿力,及时掌握了穿透地域文化历史、意会生活的能力,使自己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重庆儿童诗歌的发展进行梳理,从诗人队伍、创作成就、艺术特色与影响等方面作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并认为这个时期是重庆儿童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重庆已成为当代中国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当前重庆儿童诗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只有诗体重建,才能实现重庆儿童诗歌在创作上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诗体的自传、晚清的诗史及其海外的诗作三个方面 ,评介黄遵宪诗在内容上的拓境 ;在论其诗艺术特色时 ,从现实主义诗风、组诗长诗多的体制特点、以文为诗的努力及通俗化的提倡与实践等方面予以评介。  相似文献   

15.
冯敏昌是乾嘉时期岭南的知名诗人,奉守懦家操守,为人淳正孝悌,在岭南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遵循儒家传统诗教,著学广博,善思自成,诗歌各体兼备,七古尤其擅长,内涵丰富,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即阔大和深邃、苍劲。其诗笔雄深雅键,继承了岭南诗的雄直之气,他也成为乾嘉时期岭南诗歌发展中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16.
杜甫晚年曾在重庆流寓两年有余,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重庆人并不熟悉杜甫的这段经历,对杜甫这段时间的诗歌评价也不高。本文拟就杜甫在重庆的流寓生活和诗歌创作两个方面作一简述,以期大家对此有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论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的历史积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是中国诗歌亘古常新的母题,也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文学意象。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嬗变、文化艺术的繁荣进步,人的思想感情日趋深细,月亮原型的内涵和表现方式不断丰富,“月亮”这一审美意象也就有着历史积淀性,它不仅继承月亮意象最初的特定情韵,同时在继承中又有新的发展和增殖。  相似文献   

18.
渝东南少数民族诗词源远流长,承袭了巴歌的特色,是巴歌的升华。唐宋朝,汉诗的传入,对渝东南少数民族诗词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本地少数民族作创作的诗词开始出现并发展,并一直沿续至今。  相似文献   

19.
论皮日休、陆龟蒙的杂体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作家皮日体、陆龟蒙二人在苏州相识之后,开始了一年多的诗歌唱和活动。据陆龟蒙编纂的皮陆二人唱和诗集《松陵集》看来,其中杂体诗一卷,凡86首。这是文学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杂体诗创作活动,其种类繁多, 而且有明确的理论探索,富有文体创新意识,颇为引人注目。研究皮陆杂体诗,对皮陆唱和文体特征的把握,有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