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铭辰 《求学》2004,(4):8-13
高考的年轮已经转过了20多圈。纵观20多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发现命题越来越扑朔迷离。感觉命题者越来越“诡计多端”。毋庸置疑。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万物都在发展嘛!然而高考试题的发展呈现出其特有的规律——螺旋式前进。正如一根弹簧。既有圆周上的反复。又有纵向的伸展。所谓“反复”,高考有命题大纲,有固定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万变不离其宗,一些命题内容是不可回避的,只不过几乎每年都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查罢了;所谓“伸展”。即随着高考的不断成熟,命题者的“伎俩”也越来越狡猾。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丰富是必然的。但其中也不乏“花瓶”式的试题。我们结合着历年来的高考试题。窥探一下命题专家的惯用“伎俩”——  相似文献   

2.
从《考试说明》到各种信息,我们清楚地看到,2002年的高考语文命题,从内容到形式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变化中有许多传承的因素,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处变不惊。  相似文献   

3.
高考语文试卷的试题知识考点和由知识考点衍生的固定格式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因为要顾及到每年几百万考生的答题习惯和几十万语文教师的指导方便,高考语文试卷的模式变成了太岁头上的土--真正的"动不得"了.但是一种模式就是一种导向,长期的导向就逐渐会变成习惯,而积习难改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山东省实行自主命题的第一年,作文试题形式上没有什么变革,力求平稳过渡,依旧采用话题作文,并且模式也固定:故事 提示语 话题 要求.考生一看面孔熟悉,考试情绪稳定,信心增强,便于考场上发挥写作才智,考出实际水平.但话题作文应是开放性的,不可固守一种模式.材料中的故事成了一个框框,束缚了考生的想象,不利于充分发散思维.提示语则是为考生设立的一道门槛,谁跨入了这道槛,便获得了通行证,考生内在写作实力的强弱高低难以真正考查.  相似文献   

5.
与2001年相比,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在考试内容和结构上都有所调整。在内容方面,取消了对文学常识和现代诗歌的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新增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在试卷结构方面,将原来的六个部分改为七个部分。其中,新增加的第四大题囊括了新增加的3个题型,即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试卷的主客观题比例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分别由原来的40%和60%调整为30%和70%。加强了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这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当诸多老师和学生面临新一年高考考验之时,认真总结过去,准确预测未来是十分必要的。凭着笔者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和研究,凭着对高考有关信息的收集和理解,下面将近几年试题变化的轨迹加以简析,供广大教师和考生参考。准确地说,2001年以前的试题基本相似,从内容到形式以至题量(28个小题)都无变化,作文也已经延续了改革后的“话题作文”的新形式。而2002年起,语文试卷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有了较大的调整。内容方面,取消了对文学常识和现代诗歌的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增加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名篇默写等。试卷结构方面…  相似文献   

7.
吴明时 《学语文》2000,(3):23-24
人们说头一年的高考试题是第二年的最佳模拟试题,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从试题中我们既可领悟到抽象、概括性的“考纲”要求,又可感受到它的具体、实在性。1999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的总体格局与往年比变化不大,但在内容的创新上变化较大。它有四个较为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在2000年的高考命题中还要进一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沈红旗 《中学教育》2003,(2):12-14,46
上海从 1985年起经国家教育部授权 ,实行自行组织命题考试以来 ,已经推出了二十多套高考语文试卷 (包括 1994年供使用试点教材考生用的试卷以及近几年的春季高考试卷 )。在与全国卷的相互借鉴影响之中 ,上海卷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 ,这里我们初步地分析一下近年来的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一些命题导向。值得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高考试题都具有导向作用。称得上导向的试题 ,必须符合这样两个条件 ,即 (1)获得较多正面的社会评价 ,得到有关专家的首肯。 (2 )符合语文教改的总体趋势 ,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以下我们按照传统的三分法具体地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考生活化改革模拟试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认为,要切实改变高考指挥棒的现状,还语教学应有的生活化本质,就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高考这根指挥棒。在高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内容导向以及试卷的容量、难易度、等级等方面,改革应该是大有作为的。限于水平,其他方面笔不敢妄加猜想,就试题形式来说,笔认为关键是如何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项考查要求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师生在平时的教和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把语知识贴近现实生活,在语的教和学中挖掘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拓展语,让生活和语教学真正地互动起来,使语教学教有所依,学有所凭,让社会生活真正融入到语教学中。那样,语也就真正地生活化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也就主动积极得多了,学生语学习的兴趣也无疑会自动激发,不久的将来,“少慢差费”也许会成为中学语教学史上的一个古老传说。据此观点,笔设计了一套高考生活化改革模拟试题。[编按]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试题内容新颖,构思别致,虽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但有常用的思路和方法,即审题→提炼信息→处理信息→类比推理→拓展迁移→得出结论.阅读审题是前提,提炼、处理信息是关键,推理、迁移是手段.根据信息源的特点及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技巧,可用多种迁移法解答此类试题.  相似文献   

11.
<正>古诗文阅读一直是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难点内容,即使在平时教学中,也是难点内容。究其原因,一是此部分内容有很深的文学文化内涵,语文教学没有形成专门的类别和针对性课程;二是此部分内容知识点细、密,考生很难把握,往往顾此失彼或糊里糊涂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此部分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分值仅为29分(文言文阅读19分,诗歌鉴赏10分,近5年相对固定),但得分比较低。正是基于此种情况,若能够在复习时突破这个难点,那么对于提高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成绩来说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点评]这篇考试作文从结构上看较简单,呈扇形平行结构,几个相对独立的段落连缀成篇,揭示人生哲理。从内容上看,呈步步深入推进之势,结尾显其意,紧扣了话题,也给人更多思考的空间。这是一种随笔式的写法,一个中学生能从不同侧面来思考人生,并从容写来,实属难得。  相似文献   

13.
高考历来都是讲求答案唯一。实际上,有些时候答案并不唯一。比如□+□=10,答案就有多个,可以是1+9,可以是2+8,可以是3+7,可以是4+6,可以是5+5,这五个答案,都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2000年高考才有了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高考上海卷身体力行,拟了一  相似文献   

14.
语文考试历史悠长。不管是科举时代还是现在,也不管人们怎样痛加挞伐,语文考试始终不能取消。有语文教学,就有考试;有选拔,更得有考试。但怎样正确对待语文考试,却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猜题押题,或“题海战术”,或闭门造车,或任意歪曲,或鄙夷不屑,等等。总之,深入研究者少,语文考试的弊端改起来难,这便是实情。说弊端难改,并非命题者不愿改。在悠长的历史中,无论谁命题,无论命题者怎样殚精竭虑,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但对试题众口称善的情形,似乎少之又少。除了“考试”本来就不惹人喜欢,大概对“语文能力”的认识歧见过多,是更重要的原…  相似文献   

15.
创造究竟容不容许模式?模式是不是一定是创造的桎梏?这是在一段时间内认识相对模糊的一个领域。一种看法认为“模式有罪”,作文“模式”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应当完全、彻底的摒弃。于是,作文模式,只书写在某些门窗紧闭的高三教室的黑板上,只出现在某些教师略带诡秘的临考叮嘱中。这种将“模式”与能力完全对立起来,既无视合理的模式是某种规律的结晶,是能力施展的天地,也不承认合理地、灵活地运用模式本身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锤炼,是较高的创造能力的反映的观点是偏激的。  相似文献   

16.
潘登 《语文知识》2000,(10):73-74
去年高考语文第10小题是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内容略),取材于艾青的一首新诗《我爱这土地》。由于90年代以来的高考鉴赏题都取材于古代诗、词、曲,而且似乎已形成了一套鉴赏的固定方法和模式,因而一些考生对这道鉴赏题感到无所适从,无法下手。其实,这道鉴赏题并不难,符合“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  相似文献   

17.
2023年高考语文依然是稳中求变,但是哪里“变”了,哪里“没变”?文言文考查,在题型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语言运用的考查上更加切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写作命题大胆尝试与试卷上其他文本的联系,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在坚持高考语文立德树人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相对稳定“不变”的试卷结构、阅读和写作一份试卷,需要有所“改变”,以使高考语文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加有利于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8.
周红 《阅读与鉴赏》2006,(1):121-125
回首2005年高考,留给笔者的最大感受是:语文试卷的结构、内容已经发生“静悄悄的革命”,而尤以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变化最大。下面分科学文(小阅读)、文学作品(大阅读)分述之。  相似文献   

19.
导数是高中数学新增加的内容,本部分的要求一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主要考查导数的概念、求导公式和求导法则;第二层次是导数的简单应用,包括求函数的极值,求函数的单调区间,证明函数的增减性等;第三层次是综合考查,包括解决应用问题,将导数内容和传统内容中有关不等式和函数的单调性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设计综合试题. 同时,高考中对导数的考查形式和要求已经发生变化,由前二年只是在解决问题中的辅助地位上升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今年的高考理科有关导数的考查共计17分,一个选择题,一个解答题;文科涉及导数为12分,考查的形式、内容和要求都体现了上述三个层次. 本人结合教学中的体会,浅谈有关近几年新课程高考中对导数的考查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高考历史上,2004年可以算作是一个里程碑,高考命题除全国卷使用了四套语试卷,另有11个省市单独命题。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景观。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作题。由于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分散命题,今年的15份试卷一面世。人们更是兴味盎然地把关注的眼光投向了15个作题。当我们沉下心来仔细掂量这些话题,可以发现。从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