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范式是一种“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它自有其历史功绩,然而其要害是片面强调主体外部的生存性、功利性动机,造成对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的压抑。“表现、存在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应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方向。语文教育表层特性是言语表现,深层本质是为人生、发展、存在奠基,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语文教育的出路在于从工具主义“应世”的外部语文学,向表现存在论“应性”的内部语文学转向。  相似文献   

2.
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因其植根于语言的生活土壤,在所有教育科目中优先具有进入存在论境域的发言权。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意味着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立场。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言打交道的精神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践形态都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方式和交往—实践的存在论方式。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把握语文教育的立场和方法,是当前语文教育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方向,是对过去长期以来所奉行的认识论语文教育模式的一种积极批判,也是对存在主义语文教育立场忽视语言实践倾向的一个有力的矫正。  相似文献   

3.
教育哲学需要一种全新的思,召唤思的转向。存在论在教育中的到场,召唤教育哲学从"存在"的维度重新追问教育的本真存在。存在论的融入帮助教育先行从"教育存在""教育如何存在""教育存在着"这三个维度区分"教育是什么""教育如何是",以及"教育是着"的存在论意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育是什么",而在于"教育如何是"。在基础性建构方面,存在论的到场优先烛照出教育与世界的存在性关系,教育展开世界、实现世界,教育与世界相互召唤、相互照映,并相互贯通;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存在论揭示出教难于学,教的本质在于"让学"这一生存论教学观;在师生关系方面,存在论认为师生关系是共属一体的关系,师生之间相互成就、相互馈赠。"做一名教师仍然是件高尚的事",从而在共在、共栖的教育之境域中实现教育"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4.
从存在论视域出发关注儿童的游戏体验与意义获得是当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新趋势。儿童的意义世界是儿童在与周遭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对周遭世界及其与自身关系的理解与感受的集结。游戏是儿童意义世界照进现实之镜,是儿童意义世界的自由生成之境,是多人游戏实现儿童意义世界的扩展与丰富。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成人”,这既是游戏的教育灵魂,也是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使命。幼儿园游戏要促成“意义成人”教育使命的实现,就要把握儿童游戏的双重规定,实现游戏双重意义的建构功能;甄别游戏内容与形式上价值的不同属性,引导游戏意义的积极生成与扩展;推进游戏立意的经验超越,成就儿童整体性意义的体验获得。  相似文献   

5.
潘庆玉教授在其已经出版的著作《语文教育哲学导论》中,对语言哲学基本命题视角下的语文教育哲学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阐释.通过潘庆玉在其著作中论述的有关语文教育哲学的相关方面,从世界语言哲学的基本理论命题、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的基本精神等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和论述,希望从不同角度打开语文教育世界的大门,从而助力中学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6.
作为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支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人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个人意义,并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存在论发展历程中引出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产生背景,并深入地解析了他的存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存在"、"此在"出发,了解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9.
学习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和一种社会化行为,不单单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所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人际问的互助互学与讨论等活动,通过自己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不是主要靠知识的传授,而是以学生自己的经验为背景,由学生自己建构、理解客观事物的过程。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大多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自动探索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之多少。  相似文献   

10.
彭豪 《教学与管理》2007,(12):69-70
一、语文教育形象制约性的含义及其根源 语文教育形象制约性是由语文课程的形象性特质决定的。语文课程的形象性特质是指:“课堂教学中活跃着语文课文的形象。教师头脑中有鲜活的课文形象活动着,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具有描绘性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有关形象,  相似文献   

11.
陈波的语言哲学研究不仅系统批判了克里普克的直接指称论,而且提出以语言建构论为代表的新理论.不论是对旧理论的批判还是对新理论的建构,陈波都围绕着组合性原则这个中心,其语言研究的哲学意义也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呈现出来.从语法角度,陈波突显了思维实践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之间的关联作用;从语义角度,他突显了认知实践在语言结构与世界结构之间的关联作用;从语用角度,他突显了社会实践在语言交流与意图表达之间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一、目标的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 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必须有一个总体目标,否则这一行为便是盲目的、无计划的,教学目标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否则,“意义建构”便很难保证达到“有效”的目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注重整体性。譬如明确达到何种认知目标,掌握何种语言技能,培养什么样的情感道德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蒙开进 《考试周刊》2023,(13):33-37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工具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在整个学生涯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位置与价值。然而,应试化教育余温未退的当下,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疏离割裂的教学内容、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让语文学科渐失其应有魅力。为此,应立足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背景,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征,对情境教学方法进行大力推广,分析其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并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索多元化的情境建构路径,以期打造语文教学新样态,重焕语文学科风采,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车永仓 《现代语文》2014,(7):127-129
伴随着工业文明带给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情感的荒芜、理性暴政、存在遗失、精神空虚、人文衰弱及拜物主义、环境污染、现代战争等一系列问题,一些思想先驱者进行了艰苦的反思和探索,最终将矛头指向了认识论哲学。在批判、解构认识论哲学的基础上积极建构存在论哲学,涌现出诸如现象学、解释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理性主义等众多思潮和流派。与认识论不同,存在论主张以人为本,世界惟一的存在是人,而不是物。海德格尔说:"存在的东西叫做人。只有人才存在。岩石只是‘有’而不是存在。树木只是‘有’而不是存在,马只是‘有’而不是存在,上帝只是‘有’而不是存在……"[1]。  相似文献   

16.
徐亮 《林区教学》2021,(6):28-30
教育存在论认为教育是人的意义的自我生成,教师教育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教师的意义的自我生成,主要表现为教师责任、教师智慧、教师美德的自我生成.只有建构基于教师意义的自我生成的教师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教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郑梦如 《福建教育》2005,(6A):17-18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与探索,在实践中培养能力,这已是无可非议的教学潮流。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继承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是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之一。学生学习实质包含两点:一是吸取新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学习知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利芝 《湖南教育》2001,(16):24-24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社会性和工具性等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向各学科、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这便是大语文教育的现实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毕玉林 《考试周刊》2012,(86):15-16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过于强调学生到文本中“来”,却没有教给学生如何从文本中“回”,即过于关注语言的内容而忘记语言形式。有专家给当下语文教学下结论为“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多以“得意”为主,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的,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相似文献   

20.
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意识的引导十分关键。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要求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二者的融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创新使用过程中,通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读写结合、实践活动四个实施路径进行,实现劳动教育的情感、美育、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