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辞规是一般性修辞的重要内容,是有待深入开发研究的重要的系列辞式。掌握辞规形式,对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意义重大。辞规形式多样,应是系统的组合。本文认为隐语是一种辞规形式。它不同于辞格形式,这可以从它的意义、结构、方法、功能、系统以及与相关辞格的关系上析而得之。隐语符合一般性修辞的规则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 “辞规”的提出已经有十几年历史了。十几年来全国部分修辞工作者在著名的修辞学家、“辞规”理论的提出者吴士文教授的带领下,陆续拟定了几十个动规(主要发表于《营口师专学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笔者一直关注并参与了辞现的研究工作,深感“辞规”理论  相似文献   

3.
修辞方法的根本属性是言语性,依据其结构和功能特征可分为两类:典型修辞方法和普通修辞方法.普通修辞方法相比典型修辞方法,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够典型不够固定,不具习用性.辞格和辞规都应该归属典型修辞方法,辞趣则应区别对待.辞格在整个修辞方法体系中以及在普通修辞方法、辞规的研究中占据着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4.
袁晖先生在评述吴士文先生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时说:“80年代以来,吴士文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积极修辞方面的辞格和消极修辞方面的辞规。如果说,辞格研究是他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潜心探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那么辞规研究则是他带领和组织一支队伍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集体攻关而形成了修辞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2000年10月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心灵曾受到强烈的震撼,因为当年我深为吴士文先生“修辞方式系列化”的设想,特别是其中关于消极修辞的模式,即“辞规”的设想所吸引,对“辞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了吴先生组织领导的辞规研究工作,并对辞规研究作过一些理性思考,对这段经历怀着深深的眷念。10年前吴士文先生仙逝,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缅思与痛惜。今天,在吴士文先生诞辰80周年暨逝世1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寄托我们的怀念之情。1932年,陈望道先生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树起了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发凡》明确指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并把修辞现象大别为两类:消极修辞现象和积极修辞现象,同时又将修辞手法区分作消极修辞手法和积极修辞手法,从而建立了...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孔子的“辞达”与“辞巧”观,认为“辞达”与“辞巧”具有辩证统一性,“达”与“巧”的对应关系是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还指出“修辞立其诚”是“辞达”与“辞巧”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6.
文艺修辞鉴赏犹如“曲径通幽处”,“曲径”是文艺作品的文辞,“通”是修辞手法的分析,“幽处”是作品内涵和题旨情境。“由辞探意”是文艺修辞鉴赏“登堂入室”的必由之径,“以意逆志”是文艺修辞鉴赏“龙宫探宝”的必要手段,“显辞达意”是文艺修辞鉴赏“凤鸣九霄”的最高境界。分析一篇作品必然要经过“由辞探意”、“以意逆志”,以期“显辞达意”总揽全满之精要,这便是理解“辞”、“意”、“志”的三味。  相似文献   

7.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 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8.
在很多教师看来,修辞就是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其实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修辞所包含的要广泛得多。恰当地分析和运用修辞.要对修辞有全面的了解。“修”和“辞”本来是两个词,《说文解字》对它们的解释是:“修,饰也”,“辞,讼也”。参考相关注疏.  相似文献   

9.
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先生提出了排名有序等一系列的辞规理论,之后胡习之先生撰写了《辞规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对排名有序等辞规进行了阐发,使辞规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笔者在学习二位先生的辞规理论的同时,发现二位先生给辞规"排名有序"所下的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进而提出新的看法,同时对排名有序的修辞作用做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0.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产生后,修辞学界掀起了认知修辞学的研究热。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成果主要集中于积极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方面的探讨。而修辞学的另一大分野——消极修辞,尚未有学者从认知心理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尝试用图形-背景理论阐释辞规的认知心理,认为辞规是图形-背景朝着熟识化角度的调试。  相似文献   

12.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现。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3.
修辞学是否以诚信为原则,也即是否纳入道德评价、价值评判,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修辞观,即“主诚”和“辞巧”。人们一般认为西方修辞学更重视方法与技巧,其实主诚派和辞巧派两种修辞观贯穿于东西方修辞学史。两种修辞观分歧的焦点在于对修辞学的性质、目的及用途的认识不同,同时也就必然涉及对表达得体性的界定问题。东西方主诚派的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其深刻原因就在于重视修辞学的崇高目的,注重于修辞学的认知功能、沟通功能。诚信原则并非外加于修辞学的道德要求而是修辞学功能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陈科芳 《江苏教育》2022,(59):24-25
修辞有“大修辞”和“小修辞”之分,传统高中英语教学往往忽视了“大修辞”视角,因此有必要对其应用进行专题研究。基于文献分析和高考作文的评分要求,提出既要培养学生能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段(小修辞),使写作和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又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大修辞意识,更加科学生动恰当地使用语言,达到良好的写作或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修辞策略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风趣地说中国人有两大爱好,一日美食,一日美辞,美辞者,美的修辞也。中国人自古讲究修辞,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汉代学者刘向也说:“说不可不善,辞不可不修。”所谓修辞,是人们为了达到最佳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和组织的一种活动。从表达方式上说,修辞可以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把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辞格是关涉到语辞意旨,辞趣是语言文字本身情趣的利用,二者共同构成了积极修辞体系。然而,多年来,辞格研究蓬蓬勃勃,不断扩大和深入,辞趣却很少有人间津,其现状令人担忧。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辞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在大部分的修辞专著中,辞趣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位置,被弃而不论;在现代修辞学研究中,除吴士文宗廷虎等先生还在关注它之外,辞趣差不多成了只有保存价值或欣赏价值,而失去现实意义的“古董”。……总之,辞趣在修辞学中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基本上已陷于将被取消的困境之中了。对此,我们很为辞趣抱不平,觉得有为它高呼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李廷扬先生的《美辞论》融语文学和修辞学为一体,内容博大精深,从修辞学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点:(1)旗帜鲜明地将:美”作为修辞的最高境界;(2)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美”与修辞的全面联系;(3)深入细致地揭示了“美”在修辞中的表现形式,文章就此对《美辞论》进行了评介,同时阐述了笔者对修辞学方法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正>一、“辞”是什么?有中学生问,《归去来兮辞》题中的“辞”是什么意思?“辞”是一种不常见的文体,是一种介乎散文、诗歌之间的文体。人们通常总把“辞”同“赋”放在一起,统称之为“辞赋”。“辞”和“赋”都属韵文,“辞”比之于“赋”更接近于诗歌,富于抒情和浪漫色彩。“辞”一般也要押韵,多用对偶句,能够吟唱,有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19.
“美辞学”说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孔子提出了“情欲信,辞欲巧”,从传播的效果要求语言应具有文采。“美辞学”说的提法曾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修辞只追求语言形式的美而不论内容的真和善,从而使修辞实践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事实上修辞学所研究的“美”不仅仅指形式美,它还含有“真”、“善”等义。“美辞学”说对语言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开始注意到除“情”、“理”之外,修辞人格即修辞者通过确立自己相对于受众的独有的信用和权威,对受众进行说服。总统就职演说辞做为身份地位特殊的人,运用隐形的特殊修辞资源进行演说,运用修辞人格方面具有相当代表性。本文仅通过美国总统布什第二次就职演说辞中应用到的特殊修辞资源--修辞人格展开简短分析,以此展示修辞人格的不同修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