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应的人的形象常常是每一文化领域形式的基础,教育也不例外。它意味着教育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直观。而教育目的则是人自觉地建立起来的理想的人之形象。然而,当前教育目的的笼统、片面,使得教师们无法建立起相应的、理想的受教育者表象,造成实践混乱不堪、各行其是。通过对人的三种基本形象的分析表明,教育目的应该弃抽象而求直观,整合统一人的社会性、个体性于个性生成之中,从而构建起丰满的、清晰的个性化形象。  相似文献   

2.
审美现代性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反思给生活于庸常状态的人更多的启示,在现代性的理论话语和人的现世生存中揭示审美现代性与人之生存的关系,有助于透视其理论自身的矛盾与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项关注人、造就人的活动与事业,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想状态,更应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人的存在是现实的存在,是灵与肉相统一的存在,在其现实生存处境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助长、引导、影响或限制。人正是在其现实生存处境中,展现人性,体验人生。教育的真正本质是在充分关照人的现实生存处境的同时,给人以超越现实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是以生物性的生命生存方式和灵性的意义生存方式而存在的.长久以来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人以及人的意义生存完全被忽略了.教育应关照人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的生存能力的展露和发展,最终实现人在更高层次上的自由生存.  相似文献   

7.
媒体素养教育目的经历了保卫菁英文化防御大众媒体、欣赏通俗文化、解密意识形态、赋权等范式演变。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媒体文化全球化中的本土文化保护,提高对媒体的辨识能力,近用传播媒体来表达与交流,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考察教育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认为教育目的是具体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对社会关系的驾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等于教育目的,只是提供了制定具体教育目的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人更成其为人,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按单下料”、“陶瓷加工”般的教育模式,严重削弱了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不能以弱化教育的内在价值为代价。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之间的和谐统一,对科学发展教育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化生存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守正"与"创新",应坚守"一条主线",实现"两个转变",推进"三对融合",从而为新常态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和落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优质、可靠的人才和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终极目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教育终极目的的认识,分析了多种关于教育终极目的的论点,揭示了这些论点具有共同的基础,即教育是一门生存的艺术,它的终极目的应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之背后所希冀的目的:建设真正民主主义社会,完善人的自身,使人自由幸福地生长、生活,实现人与社会一切的和谐。毋宁说这是一部分人的一个愿望,现实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包括文化教育的多元与矛盾,决定了一个实然的状态:人类没有共同的教育目的。企图即刻给定一个大众的教育目的恐怕是徒劳的;但我们可以在尽可能高尚的理想的指引下,助益于教育、社会与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新人形象和教育形态,教育培养人这一永恒目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当今时代,以人为本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所要求的新人。教育应回归生命,复原本真形态,促进生命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国际社会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不断深入,教育目的的侧重点正发生着变化。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四种学习到学会共存,教育的人文主义导向日益突出,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教育目的乃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教育实践没有达到教育目的的要求 ,或与教育目的相悖 ,则这个国家的教育便不能真正地培养出所需的人才。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在许多方面是存在着严重失误的。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终极目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教育终极目的的认识,分析了多种关于教育终极目的的论点.揭示了这些论点具有共同的基础,即教育是一门生存的艺术,它的终极目的应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教育目的说的讨论是正当的吗 (一)“教育目的”的语言学误用及其澄清 在教育研究中,不仅问题意识的萌发是重要的,而且问题的提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准确地提出时,对它的解答才是可能的;如果它在表述上就是错误的,其结果是不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会把关于它的讨论引导到完全错误的道路上去。当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实际已经踏上了错误的思想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对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偏于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根源性价值。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混淆了“本原”与“本质”之别,造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的认识偏离,遮蔽了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这一人的本质观。由此,我们期冀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树立“人是目的”的教育目的观。  相似文献   

19.
生存是人一切存在的合理根据,人的生存是教育的逻辑品性与立足基点。教育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是使人"学会生存"、追寻生存意义的实践活动。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人的生存意识和价值的唤醒与提升,助人"学会生存"。  相似文献   

20.
消费文化追求风格化、个性化的表面感性,蕴涵殖民性、霸权性的大众媒介世俗化,彰显符码化、夸示性的虚假主体性,体现出悖论性的民主逻辑,对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和教育民主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以宽容、主动、民主的姿态鼓励师生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生活方式,为教育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民主、平等的空间,具有民主意义和解放意义,有利于教育民主的彰显;另一方面承载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规训着教育生活方式的本质和选择,把师生置于消费文化的主流话语中,在.符码逻辑的诱导下脱离现实本真走向虚假主体性、集体平庸化,阻碍着教育民主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