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成了我们最终的目标。下面,笔者就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同样要关注这个问题。文章主要阐述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益智小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等问题,首先分析了“益智小游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优点,接着从两个方面分析、总结了“益智小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强调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他们端正态度和目的,以促进他们知识的增长、身心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些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信息技术的教学要以“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江华 《江西教育》2024,(15):19-21
“述评”就是“叙述和评论”,信息技术“教学述评”既包括事实性述评,也包括价值性述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素养、学生学习的联动,从而发挥“教学述评”的因材施教功能、助推改进功能、评价促进功能、协同育人功能。“教学述评”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进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高质量育人。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兴趣及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  相似文献   

8.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成效,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目标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标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目标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笔者就如何利用“目标驱动”教学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华丽刚 《成才之路》2010,(22):35-35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浅谈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黄蕾 《广西教育》2013,(46):83-83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独创思维。这种主观能动性和独创思维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方面。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PPT制作”教学中的三个教学案例来谈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必修课程之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沿用基础学科“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为了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提高办公自动化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借用“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形式。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下面浅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敬请同行交流参考.以求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任务驱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为适应社会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谭小广 《辅导员》2009,(18):57-57
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笔者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时代的特征,不会使用计算机将会成为新时代的“盲”。因此,信息技术素质与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算”等能力一样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技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温从峰 《小学生》2022,(7):67-6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小学信息技术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有趣、具有生活化因素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展开学习,促使学生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从“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的优化策略”两个方面对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陈慧 《新疆教育》2012,(23):75-75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利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去组织教学,让信息技术课生动起来?这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从事几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信息技术课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8.
李青 《宁夏教育》2011,(11):51-51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是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浓厚的兴趣。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作为信息技术课如何才能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正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信息技术基础的五个模块,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课程来充实,完善或补充传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  相似文献   

20.
付英 《黑河教育》2009,(4):56-56
学校的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又往往在玩游戏、上QQ、看Flash动画方面,而不愿意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是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引导学生从游戏人手,“学”与“玩”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