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真谛乃是道德本体论 ,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儒学的“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地翻译成白话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此来阐发其环境伦理学价值 ,不仅是解义上的根本错误 ,而且也少有建设性。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于 ,它提示一种新的文化和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2.
3.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等的理论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哲学高度上分析,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分歧,其实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运动自身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识逐步深入发展的结果。分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概念与内涵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5.
比彻姆和丘卓斯的四原则说和恩格尔哈特的允许原则说是当今生命伦理学界有关原则主义争论的重要关注点.它们在理论基础、理论构建的路径、普适原则的建构方式以及对理性功能的看法上,的确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在坚持原则主义、认可普适性原则、承认多元化的道德境遇、珍视生命等方面则是共同的.反思它们的异同,对我国生命伦理学原则的重建和本土化生命伦理学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呈逐年上升之势,学界对“天人观”提出了不同的现代阐释理念。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与“盲区”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哲学新思维,并上升到“宇宙关系民主论”的广度与深度,说明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做不完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康德对幸福论伦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私人幸福学说不仅不能说明道德的来源而且从根本上颠覆了道德。与幸福论伦理学相对应,他建构了博大的德性论伦理思想体系,讴歌道德的崇高价值,论述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征和道德主体性,对伦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今天仍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其在理论方法上的缺陷、偏失则从反面给人以警戒。  相似文献   

8.
"中国伦理学"有三种不同的意义,重写或构建当代中国伦理学需要弄清楚是在哪种意义上进行构建。我们要构建的并不是在中国产生的伦理学,也不是仅仅适用于中国的伦理学,而是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构建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才能体现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才能传承并创新中西伦理学的学术传统,才能为世界伦理学界提供中国道德主张,贡献中国道德智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特色伦理学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而且对世界作出过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构建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需要继承传统中国特色伦理学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国传统伦理学的优秀基因并弘扬其中的合理元素,着力提炼和提升时代道德精神,坚守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从而让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儒学是我国传统化的主体,对我国乃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儒学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正在逐步消亡。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儒学这种落后保守的封建化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儒学的复兴、现代化及新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学发展的过程表现为道德关怀的对象不断扩展的过程 ,而每一次扩展都伴随着对前一种伦理学说的批判和否定 ,而几乎每一次批判和否定都证明了一种伦理学说的不完备。从来还没有哪一门学科的发展呈现过如此剧烈的批评与反批评、如此快速的摧毁与重建不断反复的状况。无论是把感觉、直觉、生命中心、生命共同体、内在价值 ,还是把主体性、主体间性、自然价值等等当作自然物获得道德关怀的依据 ,都是不能成立的。“道德”从来都是针对人的 ;环境伦理是人对环境的伦理。如果我们坚持“天人一体”观念 ,在传统伦理学中增加环境道德的理论与规范 ,同时用“奥卡姆的剃刀” ,把道德顾客、道德代理人、道德身份、“自身的好”之类的多余的东西统统剃掉 ,不仅可以消除所谓“自然主义的谬误” ,而且可以避免环境伦理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混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本质上是追求人的所为、人的发展与自然规律相和谐的最高境界,这对当代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不无指导意义。当前的大学城建设实际上是在这一理念基础上的关于最佳育人环境的建设,按照“天人合一”观建设科学民主的心理环境、厚德载物的道德伦理环境、天人一体的化环境、以人为本的生活环境,是符合大学城建设宗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合格人才的有益选择。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状态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一是人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二是人们自我异化严重,三是各种社会矛盾亟待解决。面对这种种问题,人类该往何处走,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成为现代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人类摆脱当前的困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面临的人文、生态问题促使我们必须为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寻找一个有指引性的合理定位。"天人合一"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基本精神。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诸多自然与人文学科的综合应用型学科,旨在研究并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诸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环境艺术设计与"天人合一"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一致性集中体现在两者对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精神意识和谐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自然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分别以消极地保护自然和人类整体之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天人合一论”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依的内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劳伦斯以其睿智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在其小说文本中不但处处闪烁着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同时也显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学术光芒。本文运用生态伦理学理论重新审视劳伦斯小说中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揭示其生态伦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属于哲学范畴的新兴科学,对其研究对象及诸多理论问题,在认识上,国内外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尤其是对关键的研究对象、学科的社会特性和人们争论较大的自然价值及三个“中心论”问题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妨碍学科本身发展的硬伤。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属于哲学范畴的新兴科学,对其研究对象及诸多理论问题,在认识上,国内外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尤其是对关键的研究对象、学科的社会特性和人们争论较大的自然价值及三个"中心论"问题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妨碍学科本身发展的硬伤.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等的理论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哲学高度上分析,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分歧,其实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运动自身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识逐步深入发展的结果。分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概念与内涵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克鲁泡特金提出了一种以"互助"为基础的"进化伦理学"构想。它由于建立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而具有科学的特质,遵循的是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它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竞争与互助、个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由于它把解决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作为自己的现实理想,因而具有"现实—理想主义"的品格;它试图确立并捍卫个人的自由意志和权利;互助—正义—道德,构成了它的三个基本概念或要素。  相似文献   

20.
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而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应被简单理解为一种功利主义原则,而是一个涉及“自然属性”与“道德属性”之间关系的元伦理学问题。运用元伦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这一问题,一方面揭示出马克思伦理思想作为一种“批判性伦理学”的方法论本质;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马克思伦理思想所追求的“道德客观性”主旨。在此意义上,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研究乃是一种“元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