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袁晓娟 《考试周刊》2014,(71):183-183
作者是一名班主任,一名因努力工作而倍感幸福的班主任。作者愿做慈母,呵护学生健康成长。作者要做智者,牵引学生的思想坐标。作者善做伯乐,助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写景状物类文本。教学这一类文本,不仅要与文本对话,更需要与作者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作者信息、揣摩作者用意、体悟作者情韵,使学生和作者进行对话,从而深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演讲稿的写作过程及成稿文本研究和分析表明,学生演讲中存在清晰的隐含作者。由于演讲是一种公共传播行为,学生演讲中的隐含作者与媒体叙事中的隐含作者较为相似,表现为更优秀、更强大的“第二自我”和文本所体现的、同时也是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两个层次。真实作者(学生)与隐含作者的互动、互融过程,就是学生进步、提高的过程。在演讲教学中正确运用隐含作者的作用,将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彰显作者创作的独特内涵,因此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要重视作者资料。笔者将作家卡片引入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掌握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通过和文本的对话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同时还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5.
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会使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古诗除了传授学生有关古诗的文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从诗中得到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方面的教育,在思想和感情上从古诗中受到教益,得到熏陶。因而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思想感情上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和作者想在一起,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乐作者之所乐,忧作者之所忧……真正和作者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张妮娜 《考试周刊》2011,(53):207-208
作者的表妹无意中成为作者的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作者有机会发现表妹作为学生的另一面。通过接触,作者了解到表妹承受的压力、面临的问题,通过一番努力,最终帮助表妹重拾自信、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的思想和展开的路子。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的结果,是作者的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思路,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观察、分析、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的。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章思路,按作者的思路去领会、理解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的《夹竹桃》一文出自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之手。该文的教学应该着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洞察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作者又是怎样将这种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的。在教学时,要关注文章的首尾,让学生在联系中感知作者的情感;要直接切入,让学生在感悟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要前后贯通,让学生在辨析中体悟情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趣,就要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教师、作者、学生三方的情感和谐统一,以达到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学生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学习,可以体会到作者洞察人生的深刻哲理,感受到作者善良的人性,振奋于作者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呐喊。所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其实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教师积极创设的条件来使学生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陶冶,唤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写作本位下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感知与思考,在选准对比价值点的同时,让学生在深入辨析的过程中洞察文本表达策略上的特征,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提升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提出洞察作者的立意策略,揣摩作者的整体思路,辨析作者的语言风格等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语用教学效益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俞敏 《小学语文》2012,(3):28-30
要做到长文短教,必须在设计问题上花大气力。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把作者思路作为设计问题的线索,使学生的思考解疑与作者的思路合拍,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而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文章的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将作者、教者、学生三者的心声变成美妙的交响乐,那将会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领悟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作,渗透着深厚的情感,寄托了作者的独特思想,那么,我们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注重和作者的对话,通过走近作者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文本,受到情感的熏陶,实现深度阅读文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教师的真情实感,可以在作者感情和学生感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课文里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方式使外界影响得以与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相同化、形成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7.
语文老师在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时,有的依注释照本宣科,有的把参考书上的资料和盘托出,有的根据自己对作者的熟悉程度,喜爱程度自由发挥,也有的把作者、作品、学生三者综合起来酌情考虑。显然,后面这样做的收效是最佳的。介绍作者的目的至少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增进语文知识,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三是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介绍作者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郝玉 《黑河教育》2012,(11):26-26
加强小学生朗读训练,探索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朗读中的情景创设,意在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点燃学生朗读的火花,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9.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揭开站在文本后面的作者的真面目.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上的对话过程.一直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真正走进文本.真切地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只有教师首先真正对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的情感感同身受时。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有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20.
语感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脚踏实地地引导学生训练,并通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调动学生情感积累,在领悟中感受,和作者思想产生共鸣,真真切切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