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新闻生涯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项采访任务来临的时候,蒙了。为什么?因为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这不要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这样吗?由一无所知到少许知之,到知之许多,到完全了解。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记的采访总是有时间性的,有时甚至是很紧张的,如果等到接触了采访对象再开始认识采访对象,那样就太仓促了。我们可以把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提前——提前从资料上采访他,提前从资料上认识他,这就是我要说的新闻采访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3.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4.
王育红 《青年记者》2006,(16):78-79
新闻采访是记通过观察、访问获取新闻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讲,记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占被动地位。那么,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接纳关系,以最佳方式取得最佳的采访效应,是新闻工作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电视新闻采访中,观众时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某某镇某某村村民接受记者采访,说得头头是道,大道理一大把,俨然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幼儿园小朋友口中全都是大人话,少了孩子气,显得过于"成熟"……看到这样的新闻采访,不少人会不解地问:这是他们的心里话吗?是记者在忽悠人吧!每当这时,笔者作为新闻队伍的一分子,总是感到汗颜﹕采访对象的语言与身份的不符,使新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不得不承认,电视新闻采访中确实存在提前准备了稿子让受访者念的现象。之所以这样做,或者是稿子先行,受访者配合新闻采访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受访者在镜头前说  相似文献   

6.
彭万福 《新闻窗》2005,(5):62-62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新闻队伍不断壮大,新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快速化、传媒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人们渴求有效新闻信息,往往被一些滞后的、同质的甚至是虚假的新闻信息而降低了对媒体的公信力。这一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新闻采编人员总体素质欠缺所致。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从事一线采访的记者,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养求真、求实、创新、敬业的新闻从业素质,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佳品力作奉献给时代,奉献给党和人民。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在职新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我的研究方向。但是,要对新闻专业深入学习和研究,对我这样一名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实在有些难。就在这时,我有幸结识了  相似文献   

8.
热点问题新闻采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内容,热点问题新闻在采访环节中需要记者专业的新闻素养和专业的新闻采访技巧,以及深入的新闻挖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新闻采访的全面性。在热点问题新闻采访环节中,由于采访对象不配合、采访环境复杂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新闻采访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因此,为提升热点问题新闻采访的全面客观性,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10.
被采访对象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这一说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所体会、所认可。如何面对被采访对象也就成为我们应该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会尊重是理性地对待被采访对象的前提。一、以人为本、尊重被采访对象的价值对采访对象尊重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体现和写照。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本身是出于对媒体的信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因为各种原因致使采访无法进行的情况发生,其中不乏有采访对象不配合或配合得不到位的实例。此时记者往往没有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或在采访中使用的方法不当而丧失了主动权,被采访对象的情绪、意志牵引,无法达到准确了解情况、深入探讨话题、全面展开交流,导致采访对象失语,记者得不到想要的新闻素材,采访失败。  相似文献   

12.
柏小川 《新闻界》2001,(5):71-71
所谓背景材料,就是指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历史和环境材料,它虽不属于新闻事件本身,但却是一种存在的事实,可以用来衬托和说明新闻事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得当,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笔者深有体会。1999年8月19日中午1时许,我随部队前往驻地乐山市苏稽镇营救被洪水围困在一座孤岛上达三天三夜的50多岁的老汉,到达现场后,我就按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对周围的群众和被救老汉进行了采访,得到了比较翔实的现场第一手材料。回部队后,根据采访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800多字的《武警营救被困村民》,但始终感觉…  相似文献   

13.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从这句话中足可以看出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也是新闻记者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从新闻课堂到新闻单位,提到采访,前面都要加上两个字——深入。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通讯员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活跃气氛、引出话题、开阔思路、交流思想、融洽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被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及时判断和寻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使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5.
浅谈隐性采访的媒介自律与法律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隐性采访媒介自律的重要性。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的特点及争议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同;二,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三,隐陛采访是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一项讲究技术性、技巧性的工作,在新闻从业人员实施这一新闻要务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记者适当地运用情感因素,会让新闻更加生活化,有助于探寻新闻价值。情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连接的纽带,记者只有把采访中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新闻作品中,才能让作品更有生气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密苏里人”,不管是在新闻采访中或是在与别人日常交往中,这句话几乎成了生前斯诺念念不忘的口头禅,只要是了解他的人一听到这句话就会马上想到这样的潜台词:拿出证据,眼见为实。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事实的社会调查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编辑提供新闻线索、采访对象和报道思路的既定式采访,另一类是记者在没有任何新闻线索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自主式采访。既定式采访只要有熟练的访谈技巧就可以轻易地完成并被编辑采用,而自主式采访不仅需要熟练的访谈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新闻敏感。在对受众眼球的争夺战中,新闻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名优秀的记者不能仅仅盯着编辑安排好的新闻事实去完成采访任务,而是必须主动地沉浸在生活之中独立地发现、判断新闻事实。这是对记者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