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综观声乐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1月,载“苏维埃中国”,第285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教学与其他課程一样,应坚定不移地貫彻教育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針。上学期,我担任初一生物学教学工作,按上级規定,采用江苏教育学院主編“农业生物知识第一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教本,課文以五分之四的篇幅,系統的阐明植物的构造、生理,講授这一部分知識能否結合生产劳动对教者可以说是一种考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竭力使理論联系实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結合。下面是个人的体会,作为拋磚引玉,錯誤之处,请同志們指正。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于物質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現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規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經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漸地認識了人和人的  相似文献   

4.
人和自然关系的再认识王丰年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依靠自然界生活,同时,人又是自然界的积极影响者。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能动地变革自然,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自身。今天,影响人类生活的一些全球性问题,诸如人类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资源枯竭...  相似文献   

5.
论生产活动的合目的性与生产力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并不是什么离开社会的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活动的性质的超验规定。人的需要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最深刻的内在根据,从而也就决定了人的生产活动是一种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活动。人和自然的矛盾即人的需要和自然环境的矛盾,表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合目的性,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因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人和自然矛盾的永恒性以及人类物质生产过程的历史连续性、超越性而呈现出无限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是多方面的,它涉及人和自然、个人和群体、人和人以及社会和国家等多个方面。人和自然的和谐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个人和群体的和谐意味着,自愿相互联合的个体和尊重个性的群体。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则要求社会各阶层必须相互开放,不得人为制造出知识和能力之外的障碍。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和谐则要求:国家权力从公民社会中产生,而且后者对前者形成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主体与实践对象的关系。人产生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又是自然界的改造者和驾驭者,人和自然是对立面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趋势,但是,人化自然又不断地破坏着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关系,即生态平衡关系。研究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原始人不能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自然界就是人本身的世界,把主体和客体混为一谈,不能把人从自然整体中分化和独立出来。在他们看来,自然也和人一样,日月就是双目,四极、五岳就是四肢五体,把雨雪视为汗水,视风云为气、雷霆为声。自然不过是“人”的放大,人只是自然的缩影。但是,原始人要依赖于自然界,并且逐渐形成对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图腾  相似文献   

8.
正第十八讲研究社会思维的意义曾杰教授认为,研究社会思维不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  相似文献   

9.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5):I0005-I0005
第十五讲研究社会思维类型的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由于人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因此人的思维归根到底是社会思维,"它仅仅作  相似文献   

10.
思维科学     
刘奎林 《成才之路》2012,(18):I0005-I0005
曾杰教授认为,研究社会思维不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维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人们对自然、对世界也有了新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和各种生命体的共处,人对生存空间的保护,反映出人的自身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意义的发现是人的实践本质。实践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实践活动专指人的主体活动,是属于目的性的、能动的、创造性的主体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切人认识的实际出发点,也是人的一切认识的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发展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再到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这几个阶段,凸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了没有善待自然的恶果.人类在竹出惨重的代价以后开始反思,重新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即人谢自然、人亵自然、人胁自然、人协自然几种关系.正确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定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处理得当,有助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巨立宪 《教育》2015,(6):50-52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简单地讲,就是道取法于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法自然"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教法自然"。"教法自然"中的"教"是教育教学活动,"法"则是效法、取法。"教法自然"的意思是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里的自然规律包括: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人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都要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与法则;按照"教法自  相似文献   

15.
普遍性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主要包括三种:理论、实践、审美的普遍性。理论领域主要是科学这种普遍性的理性活动。审美的普遍性不仅表现为审美,更主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二者都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实践不仅表现在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生产活动中,还表现在社会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劳动对象化与非对象化标志着人的实践普遍性拓展。交往活动和交往领域的扩大显示着人的普遍性程度的增强。作为人的本质特性的普遍性是不断发展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普遍性得以充分发挥,实现经验与超验、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相对的;美感认识是相对的、变化的、发展的。美属于人心的活动,艺术家用自己的观念表现不同的美感,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识。自然关系是相对的,绘画表现自然的相对关系。  相似文献   

17.
邹玲平 《教师》2010,(2):124-125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美学观。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美学探讨的首要问题之一。西方美学固守人类中心主义,力倡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恶化,美学也因此渐入困境。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科学地阐释了自然和人的关系,自古重视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受到了中西美学家们的推崇和肯定,也承载了西方美学走出困境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命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人和植物、动物不一样,人可以有两重生命,即躯体和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一切语文活动的主体都应该是人.语文考试也是包蕴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活动.一份语文试卷,体现着命题人对考试大纲的理解和贯彻,寄托着对考生知识能力的期许和要求,答卷的过程就是命题人、阅卷人和考生交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兰霞 《家庭教育》2004,(3A):36-37
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命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人和植物、动物不一样。人可以有两重生命。即躯体和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