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惑后开启数学思维去释疑解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英国有一条谚语:提不出疑问,就求不到学问。一位名人也曾这样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不敢向老师提问题,总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女予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新课标下积极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识的发展水平等方面."那么,数学学习过程评价到底是什么?它评价什么?有何要求?如何辩证地看待数学学习过程评价?在具体实施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时如何操作?需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并且必须搞清的问题.否则,将会在数学教学评价中引起混乱,严重影响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本文是笔者在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时,对这些问题的体会与认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复盘"原是围棋术语,指对弈双方在一局棋下结束以后,根据记忆再把各自所走的棋路恢复、呈现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所走的棋:当时为什么要这样走,目的是什么?如果不这样走,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走法?通过复盘,棋手对自己所走每一步棋的成败得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如果再有专家的指导,棋手的技能将会很快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教研中,也需要我们时常就课堂教学进行"复盘".一节课上完后,我们应该以课堂实录为依据,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复盘",从而对自己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达成、课堂教学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的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审视和反思.近年来,我们数学教研组就尝试在校本教研中运用"复盘"的活动形式进行听评课,重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设置进行了具体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反思,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是以不同的时空视点对原有学习经历进行重新思考.反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因此,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及时反思对于学生"学会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要引导学生反思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老师的诠释。但在目前的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越来越觉得师者的第三个"功能"未得以充分发挥。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大多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思维与接受知识,是什么让学生主动发问的现象越来越少?是什么让他们越来越不爱举起曾经是那么积极的小手?这种"问题感"缺实的现实令我不得不开始反思我的教学,反思我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一、我们在学——专业引领 1.理论的引领:因学生需要而教;做数学是倒过来的. 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展,不必先讲知识再让学生解题,而是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先"做",再总结、整理形成知识,这样的呈现顺序很可能与教科书呈现的顺序不同,用林群院士的研究话说就是:"做数学的过程本来就可能是倒过来的". 2.实践的示范:张老师的三个问题. 那么,这种"因学生需要而教"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的呢?北京市骨干教师张晓华老师的示范课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在"相似形的概念"一课中,她先让学生画和屏幕上给出的正方形形状相同的图形,然后问:"你有顾虑吗?"再让学生画长方形,问:"你有疑问吗?"继而让学生画平行四边形,问:"你有要求吗?"这三个问题唤醒了学生对"形状相同"也就是相似的概念的认识.这堂示范课让我们豁然开朗,似乎明白了"因学生需要而教"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合作学习?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是学习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是学生经过独立思维后(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或不同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认识:是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合作学习?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是学习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是学生经过独立思维后(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或不同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认识:是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能够赋予儿童什么?改变儿童什么?这个问题,笔者一直在探寻。曾经的认识是,数学是人类建构的产物。"学习就是在作结构的建构。"作为工具性学科,数学教学常常展现出其工具作用的一面:传授数学知识,让儿童形成数学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学生在知识体系、认知能力、语言表达等"认知结构"方面得到建立和发展。然而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研讨中,让笔者又有了新的感悟:数学教学,在改变儿童的内部世界(认知结构、认识观、价值观等)的同时,也需要影响儿童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的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习数学应该经历怎样的"过程"?是教师讲解清楚后学生去记忆,还是不用教师讲学生去自学?抑或是创造机会与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中自主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确实,我们很难定论什么是最好的数学教学方法,但对于学生经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则有定论,那就是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罗登塔尔所说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做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呢?很多老师对此备感陌生.数学思想是数学研究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在数学知识和方法作进一步认识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性观点;数学方法是在数学研究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学习数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方差与标准差》这两个统计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对课本给出的方差的概念、定义感到生硬、困惑、不理解.本文是笔者对上述内容的教材解读与教学实践.方差是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这样一个算式得到的结果,用来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形成这样一个游戏规则的合理性是什么?必要性又是什么?因此有必要对方差和标准差这两个概念形成的原理做个通俗的解释和引导,展示其自然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共同备课、上课、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遭遇了很多尴尬,这些尴尬促使我们深思:一线教师备课到底"备"什么?教学结束后教师能够留给学生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