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一质量为m的皮球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反弹起来的高度为原来的3/4,要使皮球反弹回高h处,求每次拍球需对球做的功.学生的解法:学生在解答此题时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学解答出每次拍球需对球所做的功为1/3mgh,另一部分同学解答的答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分数.如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同一涂色部分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我试用了展示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已于2021年秋季起在全国聋校开始使用。本册教材内容主要包含: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球的反弹高度”。文章从教材内容以及教材编写特点的角度对七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分析,力图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质量不同的两个重物同时从同一高度坠落,哪个下落得快?哪个先着地?对于这个问题,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比较石头和羽毛的下落速度得出结论:重的物体总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由于符合常理,此后大家都把它当作真理,没人去怀疑。直到400多年前不迷信学术权威的伽利略说:两物下落速度一样且同时着地。大家都认为不可能,为此他通过180英尺高的比萨斜塔坠球实验让大家目睹质量不同的两球从同一高度坠下后是同时着地的。用实验事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徐芳 《河北教育》2007,(7):38-4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第38~39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入,分别安排了找角、认角、做角、画角、比角等环节,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马云秀 《物理教师》2003,24(4):11-12
1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教师演示 :由静止释放一硬币 ,让其自由下落 .教师提问 :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 ?通过实验加以说明 .有学生到讲台前演示 :将面积一样的硬币和纸片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 ,发现纸片比硬币下落的慢 .有的学生持不同观点 :将刚才的纸片揉成纸团后 ,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 ,下落的快慢就几乎一样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指出 :由于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比纸团大 ,因而空气阻力对纸片运动的影响较大 .而硬币和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都比较小 ,于是下落的快慢几乎一样 .教师提问 :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  相似文献   

7.
<正>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等都是大家喜爱的运动,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都会反弹,每次弹起来的高度会有变化,每种球的反弹高度也不一样,那么球的反弹高度同哪些因素有关呢?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我猜想可能同球落下的高度、碰撞材料的硬度等都有关系。是不是这样呢?我设计了不同的实验分别进行探究验证。  相似文献   

8.
徐芳 《河北教育》2007,(7):38-4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第38—39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入,分别安排了找角、认角、做角、画角、比角等环节,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如果让一张纸和一个纸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那么孩子们肯定会说纸球先着地,因为纸球是个球体,受空气阻力小,而纸会飘,所以下落速度慢,实验过后确实是这样。如果让一个轻的铁球和一个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呢?从孩子们的猜测记录上发现:重的铁球先着地,轻的铁球后着地,为什么这么猜?解释:因为重的物体下落速度快一些。真是如猜测的一样吗?准备实验了,做几次呢?有的说两次,有的说三次,或者更多,听到一个声音“越多越好”,是的,取得的数据越多越能说明问题,至少五次吧。孩子们开始实验了,他们有的站在桌子上,有的站在椅子上,小组内有同学…  相似文献   

10.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需要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苏教版教材将“认识分数”这一内容分别在本册、第六册、第十册三个阶段作了整体安排,本册主要教学把1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数.本单元教材编写集中体现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编写指导思想.教师们在读教材、钻教材、用教材的过程中,有必要领会、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秉承教材的编写立意,着力促进学生理解分数意义,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创设情境,体验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教材先创设了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学生分完食品后,可以引导他们比较几次分东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几次分东西都是平均分,只是每次分得的结果不同,有的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有的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出来,从而制造了认知冲突.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1.
活动设想 "球"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圆锥和球"第三节教材上的选学内容.学习该部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球这种常见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的形状和特征,球各部分的名称和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以及球不同截面的大小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基于此认识,教学时要注重活化教材,注重强化体验,注重深化应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边解决问题边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具体分以下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把上面的实物图片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接着安排了一道"试一试",让学生从一组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轴对称图形,以巩固刚才获得的初步认识.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不难看出,教材的编排正是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联系生活学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操作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联系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所以,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是运用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去做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数学教材以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为序的编排体例,按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顺序来组织教材。在此之前,该教材已经安排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三维立体图形的认识,本节课安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二维平面图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简析“学数学,用数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因此,新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安排了一定量的“用数学”内容,如教材第47页“金色的秋天”,第51页“美丽的小湖”等。在这些内容中,教材着重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算出所要求的问题。而教材第58页“快乐的大森林”除了具有以上特征外,要求又更进了一步,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用同一情境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  相似文献   

15.
课前慎思1.要不要讲"单位‘1’"?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之后,不同版本的教材都会在五年级再次安排认识分数的相关内容。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34-36页是"分数的再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的编排及特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两部分.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为以后深入学习除法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教材在安排上分两段:第一段是平均分,包括认识平均分、初步进行平均分,初步学会每几个一份地分、看可以分成几份以及平均分成几份、看每份是几,要求学生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并进行交流,深化对平均分的认识;第二段是认识除法,包括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或者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可以用除法计算.这些内容后面,安排了一次集中练习,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体会生活里存在的除法实际问题,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的编排呈现两大特点.1.加强了平均...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要及时改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安排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灵活运用,让教材为教学服务。教师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18.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研究平抛运动"有一探究实验,教材的做法是利用纸卡片或铅笔尖来确定小球平抛运动轨迹的各点位置,而这需要经过多次调试才能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操作复杂且所需时间长;用手放球,小球每次下落的高度和初速度都不一致,导致实验效果不精确.  相似文献   

19.
用落球法测液体的粘滞系数实验中计时起点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用落球法测液体粘滞系数实验中计时起点的确定依据,分别从钢球下落距离与速度的关系和钢球下落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在实验要求精度范围内,两种方法结果相同.在实验教学中引进这两种方法,能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同时为实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物理》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用牛顿管做了演示实验 ,但在实验中 ,出现了下列问题 :( 1)实验现象不明显 .由于牛顿管较细 ,放置于管中的铁片、羽毛均较小 ;另外的牛顿管仅 1m左右 ,物体下落高度小 ,当物体在有空气的情况下下落时 ,羽毛和铁片的差别不大 ,且铁片下落到底端后反弹 ,从而导致实验的观察效果差 .( 2 )实验成功率低 .第一 ,实验要求牛顿管处于竖直状态 ,由于无调节竖直的装置 ,因而极易出现牛顿管倾斜而使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与管壁相碰 ,物体将不是做自由落体运动 .第二 ,本实验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