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理论界有部分学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并试图另起炉灶,重建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或代之以“整体劳动价值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等。章在坚持“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的基础上,对种种“过时说”进行批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自我“反思”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构造精神自我发展内在力量的必要条件。但是,黑格尔在“绝对知识”中又排除了自我“反思”的存在,这也就使意识不再具有超越性的品质。哲学始终在以“反思”的姿态出现,它所要最终反对的将是自身对现实性的偏离。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和科学主义思潮,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就是哲学的批判性“反思”的理论方式。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或“后现代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批判传统的“主体性”;(2)批判理性至上意义;(3)批判崇尚超感性的、超验的东西的传统形而上学;(4)批判以普遍性、同一性压制个体性、差异性的传统思想模式;(5)最终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归结为人的审美生活——自由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  相似文献   

5.
"创新崇拜"的教育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诸多教育研究者不仅时时处处谈“创新”,而且也以“创新”作为他的价值体现,无论是文章发表还是各种表格的填写,动辄将其“创新”列举出若干条目,有的列举数量甚至骇人听闻,似乎其“创新”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三大功能。其中,指向功能已被人们充分认识。本文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另两个功能——认同功能、批判功能,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教育批判”的困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缺少“配套的”教育建构乃至相应实践示范的教育批判,因很难真正被教育实践工作者认同与接纳而不能成为推动教育实践更新的有效力量。  相似文献   

8.
教育批判意指对教育思想、言论或行为的理性否定,包括教育实践批判与教育知识批判。教育实践批判最终指向某种教育活动,旨在否定和变革不合理的教育行为;教育知识批判则指向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论与概念体系,力图在教育思想观念领域纠偏查错。两者都是在由某种确证依据和理论逻辑构成的批判方式下展开的,具有本质性联系。当前教育批判陷入了困境,表现为教育实践批判异化为自大与私利的争端,教育知识批判则因人们各安其论而日益稀疏。教育批判的困境缘于其"外在-经验"批判范式,这种批判范式使教育批判陷入认识与伦理的双重困境。超越困境可尝试转向"内在-超验"批判。"内在-超验"批判以"教育理想"为批判基础。教育理想既不能通过教育实践"做出来",也无法通过表述、论证"说出来",但可在教育艺术作品非现实地"做"与"说"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用“批判现实主义”概念称呼以司汤达、巴尔扎克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较为科学 ,而用之界定以狄更斯为代表的“理想现实主义”和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探索的现实主义”则后患无穷。“批判”不是现实主义基本品格。肯定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多样性 ,对于评价中国当代文坛上方兴未艾的具有探索精神的“新现实主义”是极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包含的思想基本上可以按照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角度进行划分,本文主要研究其中所含经济思想,即财富源泉论、分配论、对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领域,"对话"作为一种彰显人文关怀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近年来,随着"对话哲学"思潮的兴起,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有许多理论加以佐证。马丁.布伯和巴赫金解释的"对话教学"、保罗.弗莱雷所倡导的"对话行动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3.
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从教材建设入手,突出一个“新”字,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之,更信之;还要加强“三进”工作力度,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知、信、行”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他在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企图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宗教。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物化”的涵义是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学人们也分别做出了很多精彩的解释。但是庄子这个人类文明的反叛者,他的物化思想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深刻的文化批判思想。通过结合西方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对庄子物化思想的具体分析,可以见出它鲜明而深刻的文化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从“法自然”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的自然特征;远古的社会是理想的,有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对儒家用有为政治治国的主张展开批判,提出人应该返回到无为的原始状态,本文试对道家的这一思想作简要析评。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一代大学生思想中的传播至关重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批判教育学以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为哲学基础,通过对传统的精神科学教育学——释义学研究方法和经验教育学——实证研究方法的批判,形成了以“批判”为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该方法强调通过相关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历史分析和语言分析,对一切教育现象进行“批判”性的研究。批判教育学方法论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视野,突破了教育研究方法“一元论”的局限,但也存在绝对否定和空想主义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封建贞操观的批判,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这一批判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条件相异,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色,对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和近代化进程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罗杰斯在心理咨询中提出“患者中心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在教育领域提出“学生中心论”思想,其核心是在教育活动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发挥其主体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上,这一思想对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知行统一,进而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等方面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