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重评五卅运动中的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陈独秀犯过路线错误,但在五卅运动前和五卅运动中,陈独秀的活动仍然发挥着革命的作用.过去在对陈独秀的评价中,大都没有或不敢明确肯定他在五卅运动中的革命作用,有的甚至说陈独秀是反对五卅运动的,在五卅运动中"十足地暴露了他那阶级投降主义的丑恶面貌".这都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尊重史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如实地反映陈独秀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不仅是全面的评价陈独秀的历史功过的需要,而且也是全面地研究"五卅"运动的历史所必须的.一陈独秀在五卅运动前夕大力宣传了反帝斗争  相似文献   

4.
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的战略指导思想 ,借以揭示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他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错误观点,乃至提出过退出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并不能因此而抹煞他对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一、国共合作主张的积极支持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仅要制定党的纲领,指明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而且还要寻找友党友军,反对共同的敌人。党的“一大”制定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章程,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寻找同盟者的任务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党的“一大”会议上讨论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时,大部分同志反对与国…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皋的,虽然他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错误观点.乃至提出过退出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并不能因此而抹煞他对国共台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在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的一些论著中,总是说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始终是反对农民运动,轻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的;对陈独秀所说的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中有“‘过火’行为”一语,则指责为“站在地主资产阶级立场上对农民运动的污蔑”。本文就此提出不同看法,向大家请教。(一)陈独秀并没有否认农民运动的重大意义“陈独秀从来就轻视农民的革命作用,反对农民运动”。这似乎是无可置疑的结论了。可是翻开史料查证一下,却找不出确凿的根据。一些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论著,往往引证陈独秀在1923年写的《中国国民革命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帮助下,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的.作为当时我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为确立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帮助孙中山转变思想及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国共合作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与陈独秀对国共合作认识的出发点不同:孙中山试图通过国共合作要共产党人服庸其三民主义,陈独秀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希望借国共合作壮大自己的力量;对国共合作前途的认识也不同:孙中山是要建立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则根据马克恿列宁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上,孙中山要中共完全服从国民党的领导,而陈独秀则强调共产党的独立性。歧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理论基础差异、现实政治需要不同,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式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1.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我国史学界过去曾经有过不同的议论。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经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急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由急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但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过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1921年他虽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假马克思主义者。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种议论就被林彪、“四人邦”的文化专制主义所窒息。林彪、“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他们任意篡改党的历史,他们武断说陈独秀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天生的机会主义者与叛徒,并不得有任何异议,否则,就是为叛徒翻案,为机会主义招魂,为民主派、走资派树碑立传。林彪、“四人邦”的垮台,为我们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科学地评论陈独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评陈独秀的民族观董根明陈独秀的一生经历了从康梁,“乱党”到社会主义,“终身反对派”的巨大变化。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一直比较清醒,特别是对于涉及民族利益与阶级矛盾的复杂问题,他的看法常有独到之处。客观地评价陈独秀的民族观,有助于...  相似文献   

13.
在形式和内容的问题上,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积极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形式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况。当形式适应于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应于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两次合作中,由干形式不同。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形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共两次合作,一是1924年到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合作,所采取的形式是党内合作。对此,学术界的评价基本一致:党内合作形式“是正确的”,“既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也符合中国各阶…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的民族利益,再次从分裂走向了合作。关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式,以往学术界多有论述。但大多数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外合作",那么,在"党外合作"的形式下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合作呢?笔者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除了"党外合作"的表面形式之外,在党内实际上还存在着广泛的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从国际国内方面论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的条件,然后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合作采取“党内合作”而不采取党外合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对于国共合作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拒绝党内合作到同意有条件加入国民党,从“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到要求退出国民党的转变过程。他的这种态度的转变,主要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缺陷及实际斗争经验的不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在资产阶段革命兴起的年代,陈独秀就登上历史舞台:他创办刊物,发表文章,组织团体,成为革命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启蒙者。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抗战思想略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抗战思想略评陈九如陈独秀晚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在抗战期间,他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注视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阐明自己的抗战观点,并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他既具殷殷爱国情,又有深深忧国心。一、深明大义,由“反蒋抗日”到“拥蒋抗日”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史问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思想文化战线上进行的关于中国社会问题大论战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焦点是中国古代社会究竟分成哪几个时期,实质则是如何认识中国社会并进而改造中国,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的问题。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一次重要的论战,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和深远的理论意义。最后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胜利而告结束。在1927——1937年的十年中,陈独秀正在经历着他一生中的重大转变,即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逐渐沦变为中国托派的首领,并在国民党的监狱中度过了五年的时光。他并无专文论述自己的社会史观点,也未在大论战的高潮中发表文章参战,但是,他的社会史观点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在抗日战争中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历程。一九三七年八月下旬,他获释出狱正值全民族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之际。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他由武汉迁居至四川重庆、江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到半年,他因心脏病突发,久医无效,一九四二年五月下旬在四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