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女性视角是张爱玲小说写作中常用的视角。作为故事中人活动场域的营造者、故事的知情与旁观者,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场景的定位还是题材的选取都体现了女性特征;其故事情节往往围绕着某一女性的期待或命运展开,人物性格塑造里也隐含了性别立场。张爱玲小说写作的女性视角具有自我投射、女权意识和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形象等艺术特征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婚恋题材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基本题材。小说中女性人物因为大多生活在上海,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汇聚交流的地方。女性婚恋一方面得因于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生活方式与封建文化,使得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观具有浓郁的洋场气息、上海色彩。  相似文献   

3.
将张爱玲的小说置于整个现代文学的流程中考察,可发现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意义在于摒除传统及五四以来女性生存的某种话语遮蔽,明示了女性残酷的生存处境,实现了文本经验和自我经验的融合,并试图以此为契机实施自审的努力。以“黄金”与“情欲”为切入点的发掘让她陷入了一种与历史合谋的悖谬之中;同时,主体精神的自恋与自悯,对传统文化的过于认同与亲和,让创作主体与女性形象无法走向与绝望的抗争,而是上演了逃避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是以女性的情爱生活作为源题材的,情爱心理是她刻画女性形象的基本视角。本文从张爱玲《传奇》里代表性小说《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介入,就其中女性形象的情爱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中,作者描绘了一段战争封锁时刻的"奇遇".小说中"吴翠远"这一女性人物所面临的困境,正是现代女性的共有难题.出走的女性面临着"堕落"还是"归家"的艰难选择.时代发展中,现代女性的家庭与其个人爆发观念冲突,现代女性在反抗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在女性被动地位、女性经济权利、女性自我认同方面的深刻问题.结合...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儒家伦理和男权文化压迫下的"他者"。对女性"他者"存在的批判显示了张爱玲的自主性意识,对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欲求和疯狂施虐背后变态自主的描写,彰显了张爱玲的女性自主性话语权。她的小说追求婚姻道德中的两性平等,改写了传统文化中主从、尊卑、太阳与月亮式的男女关系,解构、颠覆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在性别认同中建构女性平等的话语权。女性个人意识逐步增强,开始争取自我权利,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尊严,成为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主体性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苏青、张爱玲是40年代沦陷区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她们都以周围的题材从事写作,张爱玲以小说创作擅长,而苏青以散文写作著名。她们年龄相似、性情相同,又都写女性题材,在生活圈子、爱好情趣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她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在上海的特殊气氛和背景下,大红大紫一时,可视为孤寂文坛上的双子星座。  相似文献   

8.
柯灵在评价张爱玲时坚持的是一种“外缘利用论”,其一,没有认识到体验的真实比题材的熟悉更重要;其二,忽略了张爱玲作品的前后期的联系;其三,不能认同张爱玲对政治的超越,本文赞同从人性的角度评价张爱玲的所有作品,包括《秧歌》等。  相似文献   

9.
《心经》是张爱玲研究中不太受重视但又颇具独特性并含有深意的文本,笔者拟通过精神分析女权主义中关于女性自我欲望确认的相关理论,对小说中许小寒的经历——以恋父确证自我的欲望、以拒绝长大逃避困境以及最终的对母亲的认同而回归女性主体建构进行分析解读,以期挖掘其背后深意。  相似文献   

10.
龙琳 《培训与研究》2002,19(1):23-26
本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通过对男女关系的不断追问,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破坏,也对女性自身的弱点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并尝试建构新的女性自我认同。这种对女性本体地位和女性本体特征的寻求和自省。是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