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借鉴与依附之间--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移植与应用西方高等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有针对性的借鉴和无原则的盲目搬用两种形式。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应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理论,以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为立足点,重视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和弘扬,努力实现西方高等教育理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防止依附发展的倾向;是否具有“主体意识”是区分借鉴与依附的关键所在,增强“主体意识”是防止从借鉴走向依附最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依附理论经历了由古典依附理论到依附发展理论的演变。依附发展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初期都表现出的一个共同趋势,中国也不例外,它成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其消极影响在于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和自主发展。因此,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加强有本土化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建设。第二,主动借鉴他国高等教育经验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有针对性地借鉴他国高等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的依附发展与特色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附理论经历了由古典依附理论到依附发展理论的演变。依附发展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初期都表现出的一个共同趋势,中国也不例外,它成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其消极影响在于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和自主发展。因此,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加强有本土化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建设。第二,主动借鉴他国高等教育经验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有针对性地借鉴他国高等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5.
依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诠释拉丁美洲国家不发达原因的理论总称。随着"依附"外延的扩大,依附理论被引入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增强了对文化殖民的警觉意识、扩大了研究对象和范围等。但它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将依附理论简单套用、将少数研究依附问题泛化、将借鉴等同于依附、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误认为是依附发展等。因而审视依附理论的发展,厘清依附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依附"(dependency)一词并不仅仅意味着某种"依靠性"或"依赖性",除此之外,往往还牵涉到主权意义上的"附属性"与"从属性"关系问题。从整体上看,百余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主权始终在中国,经济学领域的依附理论之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不契合。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论者将其关注点主要聚焦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对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借鉴与模仿上,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这种借鉴与模仿过程中所彰显出的自主性,对于其中的某些创新性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说来,以"依附"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其适切性与合理性值得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7.
借鉴与依附     
中原 《开放教育研究》2006,12(2):F0002-F0002
借鉴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远程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伴随物,不说起步阶段的模仿还是发展阶段的借鉴,模仿和学习他国的经验模式和经典理论都是必须的。既然是一种学习,就有一个“洋为中用”的抑或消化、抑或迁移的过程,所渭开卷有益,我想也适用于此,只是消化或迁移的时间快慢不同罢了。可能是过  相似文献   

8.
从依附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产生的学理背景、时空背景可以看出,依附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基本立场的"西方性",研究视角的"外部性";研究取向的"批判性"。无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上,依附理论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既存在积极作用,也存在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依附理论基本概念、适用对象、研究方法及基本观点的剖析,联系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历程,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质疑,并分析了全球化时代依附论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依附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在批判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解释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或流派,比较教育学家则借用依附理论发展成为了依附论分析模式,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是否依附问题成为比较教育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个新的立场和角度,即认为争论历史上中国高等教育是否依附没有意义,要放眼未来,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走出一条"学习西方、批判西方与创造自己"三者有机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依附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回顾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依附论的有关原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不平等观象做了分析,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这一进程中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依附论的发展历程和西方代表理论家,主要从依附论角度分析了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消极与积极影响,并针对影响总结了一些启示,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牟超兰  田恩舜 《江苏高教》2006,10(1):145-148
阿尔特巴赫是当代著名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学家,也是美国教育依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从依附理论出发,运用了中心—边缘与新殖民主义的观点对国际高等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在教育上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关系,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学术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由此,阿尔特巴赫对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思考模式,这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少数几个国家高等教育优势地位的支配,或者说,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少数几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导。因此,依附的实质是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就高等教育而言,谋求发展的惟一出路在于: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国际化的潮流。中国的高等教育只能在不平等的竞争中走向国际化,让世界的成为中国的,让中国的成为世界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两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建设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依附现象。促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在吸收和借鉴中不断发展,应把握主体性、本土性、开放性等原则,合理定位课程目标,注意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寻求国外课程内容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从依附理论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  张胤 《辽宁教育研究》2008,(11):113-116
阿特巴赫的依附理论给分析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依据依附理论,从大学模式、语言、国际知识系统、人员流动和网络技术因素五个维度来分析印度高等教育,可以看出其存在严重的依附现象。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给我国的警示是:探索适合本土的大学模式,汲取前人的办学思想与经验;重视外语教育的同时。应加强民族语言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努力采取吸引人才和减少人才外流的措施并尝试建立自己的知识、学术和大学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依附的逻辑与框架中展开的。通过依附,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合法性。然而,成也依附、败也依附,正是这种依附让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活在“我让你依靠”的语境中,从而不仅使其难以获得“中国品格”,而且也使其后续发展的活力难以展现,有的学校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欲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一百年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断借鉴、模仿和融合西方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模式:1895—1911年模仿日本模式、1911—1920年学习德国模式、1920—1949年借鉴美国模式、1949—1958照搬前苏联模式、1958年以后反思前苏联模式并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则逐步走向世界,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其中课程教学是合作办学最为根本与最为核心的人才培养途径。然而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一直在‘依附”与“叶音鉴”之间徘徊,进而导致办学成效缓慢,问题颇多。今后应在吸纳与借鉴国外课程的过程中学会批判,从而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公民,真正达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学科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等教育既是一种独立的教育门类 ,有着丰富的内涵 ,也是一个广泛的活动领域。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是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其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 ,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 ,是在广泛开展问题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 ,以哲学认识论为武器 ,建立高等教育自己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