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悲剧女性形象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俯仰即拾。而在这些成功塑造悲剧女性艺术形象的作品中,《为奴隶的母亲》又是其中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小说塑造了春宝娘和秀才妻两个悲剧性女性形象,将她们可悲可叹的命运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对社会的感悟和批判算得上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2.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标志着作者的艺术视野开始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名为母亲实为奴隶的悲剧形象,她已经不被当做有生命、有灵魂、有意志的人,被剥夺了做母亲、做妻子的权利,只被当做可供买卖的物品。作品控诉了在"典妻"制度下封建阶级对于农村妇女的残酷压榨和欺凌,这是继鲁迅《祝福》之后,反映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的血泪生活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3.
彭金玲 《海外英语》2012,(18):165-167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篇佳作。该文拟通过对该小说斯诺和张培基所翻译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译者对人名、比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斯诺译本偏向直译,重保留原作词藻,而张培基译本偏向意译和厚翻译,重增补和诠释。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研究者基本上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解读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笔者试图从女性民俗的视角出发,考察春宝娘是如何在典妻的民俗下被不断地塑造和加固性别角色及遭遇权利的不平等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又是如何通过民俗被合法化,但女性又以自身的丰富性和辩证性抗拒着凝固为绝对法则的民俗陋俗。同时,也看到作者的男性身份使得文本并未完全表达出女性在典妻民俗下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对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的解读和阐释通常是从意识形态的层面进行挖掘,然而,摒弃简单的意识形态批评的束缚,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内心的冲突入手,就可以挖掘出小说新的内涵和更深层的意义。与此同时,在背离意识形态批评的框架下来分析文本隐含的人性化与显性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冲突与张力,可以进一步拓展小说所蕴含的外延,从而使文本拥有更多层面的阐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奴隶的母亲》问世几十年仍饱含生命,大放光彩。就其中的“典妻命题”,许多批评家多从政治学、女性主义的角度加以解读。作者从生命生存繁衍本能的角度,表现了其间的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对原始生命的理性思考。典妻的命题,实际上是生存与死亡的命题,也是生命的无奈与执着的社会呈现。  相似文献   

7.
在《为奴隶的母亲》中,作者着力塑造了被典妻、皮贩、秀才妻与秀才四个人物形象。异化导致的悲剧在被典妻、秀才妻与皮贩身上得到体现,并以秀才这一形象的特殊塑造来削弱阶级冲突,凸显异化主题。主要采用文本细读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为奴隶的母亲》中的人物分析,探究人物被劳动异化、金钱异化、道德异化的过程,揭示异化对人的主体性的侵蚀以及人在异化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8.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郑玉兰主演的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是濮本信先生根据柔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笔者结合这个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展开分析,以求发掘这部黄梅戏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探讨当黄梅戏作为剧场艺术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更深入地反映了中国男女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尤其是男女间“性”的关系的不平等,造成了女性悲惨命运的事实,提出只有政治革命与伦理革命相结合,在改革政治体制的同时根除传统陋习文化,唤醒女性的人格尊严意识,才能实现启蒙者和革命者所提倡的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愿望,才能真正达到全民族翻身解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邓琼秋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0):111-114
柔石的作品《为奴隶的母亲》浓缩了一个身影,这个身影具备双重身份:母亲和奴隶。文中将母亲的含义与奴隶的含义融合到一起,使人看到了两者的等同性与无奈性,这里面其实揭示了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作为母亲的角色,她要做什么,二是在那个时代,母亲的角色被扭曲化,社会的剥削和压迫,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性,无法发挥出母亲的巨大含义,却被灌输了奴隶的定位,这一系列的经历和演变,充满了作者的控诉与批判。  相似文献   

11.
《甘肃高师学报》2022,(4):68-71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罗淑的《生人妻》的异同是多方面的。两部小说都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截取当时存在于农村的罪恶的典妻制度这一生活断面,准确精密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但基于两位作家的地域、性别的不同,在人物描写、结构组织、地域文化意识的揭示等方面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罗淑的《生人妻》的异同是多方面的。两部小说都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截取当时存在于农村的罪恶的典妻制度这一生活断面,准确精密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但基于两位作家的地域、性别的不同,在人物描写、结构组织、地域文化意识的揭示等方面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69 Sixtynine))日本作家村上龙创作的一部风格独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几个性格各异的男性。但与几个男性主要人物相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个性却更加鲜明。这反映了作者村上龙对女性持有的一贯态度和对女性艺术形象的塑造特点。村上龙的大部分作品,对女性的认识主要来自年幼时的生活经历,并且他所描写的女性形象的特色都可以从《69 Sixtynine))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4.
《为奴隶的母亲》发表后,许多评论家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予以解读,本则突破这一局限,辟蹊径,把它放在中国封建社会“无我”化的大背景上重新加以审视,并进一步指出:小说的深刻意义在于揭示了封建宗法化对人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15.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显得很渺小的生命个体在典妻这一畸型婚俗中凸显了人性的扭曲,在讲求儒家“仁”“爱”的文化氛围中,这些人性的异化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无我的这种奴性与其不健全的灵魂产生的根源正是中国封建的宗嗣制度。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J.D.塞林格(J. D. Salinger)的著作《麦田中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性格复杂多面,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作家塞林格的思想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通过小说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和英国文艺理论家E.M.福斯特的小说理论来分析霍尔顿的性格,能更为整体、全面地把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一《为奴隶的母亲》写于一九三○年一月,同年三月发表在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上。它是我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柔石较为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中产生的一个优秀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的写作年代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劳动人民过着极其贫困和落后的生活。在所有被压迫被奴役的人群中间,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低贱的。除了政治的压迫、经济的剥削以外封建礼教、伦理道德、宗教迷信,这些社会上有形无形的毒鞭,无时无刻不在抽打着妇女的心灵。劳动妇女从降生到死  相似文献   

18.
法律和权力,多少年来一直是政治学和法学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之一。二者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法律和权力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二者又在发生着什么关系呢?法律的产生有其行为根源性,而权力的存在又有其社会根源性。法律一直在默默地对权力领域进行着渗透和影响,正是这种渗透和影响使权力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9.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11世纪初叶的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用精致细微的笔调描写了许多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命运大都凄惨感人,其中紫姬的悲剧命运尤其令人扼腕叹息。本文着意从社会根源、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等三个方面对紫姬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刻分析,以揭示封建贵族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制度给女性身心造成的伤害和摧残。  相似文献   

20.
潘方方 《海外英语》2011,(8):310-311,313
该文试采用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作为文体分析模式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朗费罗的《奴隶之歌》,分析及物性六种过程在诗中的分布以及各过程对展现奴隶形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朗费罗诗歌研究视野,同时也希望《奴隶之歌》能够得到更多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