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赛可  陈卓 《青年记者》2007,(11):68-70
1989年,苏联剧变发生。在新闻领域,众多新闻学者探讨了苏联大众传媒在苏联解体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从新闻体制本身分析。以一种系统的观点来看,新闻传播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到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同时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社会系统。因而本文试图以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冲突理论与安全阀体制说为理论视角,透视书报检查制度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蒋进国 《青年记者》2016,(17):128-129
从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到上世纪30年代期间,国民党抓紧出版和社团立法,控制文艺界并构建秘密警察网络,逐步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书报检查制度和意识形态监控体系.而书报检查制度的立法条文模糊不清,规章制度自相矛盾,其结果非但未能实现政府的“话语霸权”,反而解构了其监管文化出版事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西方传媒的视角剖析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剧变的外在动因,论述了西方资本主义传媒对社会主义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主要媒体以及主要策略手段,揭示了西方传媒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本质面目.在传媒全球化的今天,这对于我们牢固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抵御西方和平演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祥雨 《出版科学》2013,21(2):111-112
人类文明史上,书报是知识与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传统社会,书报检查是政府对知识与信息进行控制的重要途径。在皇帝集权的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为了进行思想控制,对书籍(以及后来的报纸)的检查一直未曾间断。清代前中期的君主大兴"文字狱",即是书籍检查制度的极端形式。鸦片战争之  相似文献   

5.
书报审查制度是一个世界性的敏感话题,西方国家一直标榜“出版自由”,这与书报审查制度又是什么关系?在历史上各国审书制度曾经走过怎样的道路,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个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问题?一、查禁了哪几类书书报审查制度在每个社会都存在,不论其出发点如何,目的都是企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 ,人类从未停止过思考 ,文明也因此而进步。同时 ,自由地表达与传播自己的思想也是诸多智者仁人所渴望的。但是 ,这一自由的获得却是无比艰辛。历史上 ,无论中外 ,所谓“书禁”一直是统治阶级钳制思想、控制舆论、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不过 ,“整个历史证明 ,笔比剑更有力量 ,剑只能杀死挥笔者 ,但文字和思想却有顽强的生存和再生能力。”1 以史为鉴 ,即使在人们得享这一自由的今天 ,考察禁书与反禁书、镇压与反抗的斗争史的意义也是显然的。然而 ,对于人类历史的研究 ,人们往往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等传统课题…  相似文献   

7.
蒋进国 《出版科学》2018,26(2):118-123
20世纪30年代 [1],国民党当局逐步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书报检查制度体系,上海左翼作家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均遭严重箝制.以胡适为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秉承言论和出版自由的理念,利用当局内部的矛盾和权力罅隙,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话语权博弈,进而铸就了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内在精神品质.这段被遮蔽的历史,对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和文学制度都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印刷型出版物呈缴本有免费和收费两类。全苏免费呈缴本包括苏联出版的全部出版物。全苏中央书库有权监督印刷联合企业,使其遵守缴送规定,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正积极探索三套俄语、两套苏联其他民族语言呈缴本的合理利用问题。该馆将大部分到馆新书入藏基本书库,长期保存;相当一部分图书和杂志等则  相似文献   

9.
日报纸,其中《读卖新闻》发行1400万份,《朝日新闻》发行约1200万份。在日本,每1000人每天可拥有584份报纸,而在美国,每1000人每天只有268份报纸。这使日本成为世界上读报人数最多的国家。日本人也喜欢看期刊和图书。目前,日本的周刊、月刊约有4000种,每年创刊的新杂志有200—400种。  相似文献   

10.
书报资料社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的前身,是剪报资料图书卡片社(简称“报卡社”)。它是一个为全国教学、科研单位服务的事业单位,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存在好几年了。当时编辑的出版物有复印报刊资料,图书提要卡片,学术资料卡片、新书情报以及各种社会科学问题专辑。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到处挥舞“黑线专政论”的大棒,使该社整整被迫停办达十二年之久。  相似文献   

11.
1948年秋,我从北平回到上海,由上海地下党文委的关系,要我负责地下刊物的出版发行工作,担任“上海市派报工会书报供应分会”地下党的支部书记。当时支部有十二名党员,除张同昌年龄三十几,储大宏为大专生外,其他都是二十岁左右中等学历的城市无产者,以摆报摊为业。在1949年初,先后出了两期地下刊物(化名为《伟大的交响乐》)后,即重新组织力量,发行不定期出版的《上海人民报》。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马克思《普鲁士出版法案》的撰写背景,认为此文是其出版自由观演进之一环。1848年革命后德国废除书报检查,马克思利用法治环境积极倡言,《普鲁士出版法案》一文便是其中代表。新闻人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社会职业,莱茵省的自由风气与师长朋友的引介邀约都促成他拿起笔杆。主编《莱茵报》、《新莱茵报》的马克思务实稳健,明显有别于街头的革命者,这也保证报纸能够赢得市场。《新莱茵报》后马克思仅偶然短时主持过几家工人报刊,究其原因或许是精力转移、流亡身份所限,但绝非办报失败所致。  相似文献   

13.
书报之最     
△中国最早的一部丛书,南宋嘉泰中期俞鼎孙、俞经辑编的《儒学警悟》,收宋人著作六种,记载宋代制度掌故、人物琐事。△世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新莱因报》,一八四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在德国科伦出版,马克思主编。一八四八年九月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十月中旬复刊。一八四九年五月十九日停刊,前后共出三○一期。△资本主义国家中一部主要的大型百科全书,《英国百科全书》,一七六八年创编于苏格兰,爱丁堡,初版三卷,后扩充为二十四卷,一九二九年印行第十四版时,版权转让给美国书商。一  相似文献   

14.
赵军 《大观周刊》2012,(37):14-14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散”,随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001年,南方周末发表了文章《苏共亡党十年祭》,“苏共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可以说,民主缺失、权力过分集中,是苏共垮台的总根源。唯有吸取教训,科学、深刻地反思,历史悲剧才能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  相似文献   

15.
重视档案与书报资料的互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档案工作在不断的努力之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历史档案、城建档案等已部分或全部对社会公众开放,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当然,在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一些作家利用档案史料来写作,往往忽略了有关档案利用的若干政策性规定,甚至容易引发官司。据《北京档案》2003年第1期的《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一文披露,1995年由三联书店推出的陆建东所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广受读者欢迎,好评如潮,半年内就再版三次。然而,仅二三年后作者就被已故的老干部龙潜的女儿以侵犯其父名誉权为由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我是爱书的,尤其对于谈书讲书的书,似乎更有一种职业的偏爱,特别感兴趣。若有所见,不免要浏览一番。这如同青年人喜欢看电影一样,只有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之后,才会感到极大的满足。最近,看了郑逸梅先生的《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年出版),我又有这种感觉,并且十分强烈。郑先生生动亲切地叙述,如同讲故事一样有趣;而书中真实丰富的内容,又如在我眼前展现了一幅图书出版界的历史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这是我知识贫乏的缘故。但它的确是我渴望见到而还未见到过的历史记录。在书中,他讲了上海最早的铅印机构和赛铜字  相似文献   

17.
王鹏飞 《青年记者》2020,(10):67-69
剧变的媒介《双城记》的开篇,狄更斯说了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种辩证式的话语,在描述变革时期或变革中的事物时,屡被后人引用.对于媒介剧变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这句话似乎也非常合适.说新闻与传播学科目前正处于最好的时代,应该不会有多少异议.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是民国时期部分高校开设的新闻学专业.若把1918年北京大学设立的新闻研究会也视为新闻学教育,那么发展历史已逾百年.不过在现代大学的学科体系之中,很长一段时间新闻学都处于学科“鄙视链”的底端.改革开放之后,高考恢复,诸多学科都积极进行开疆拓土式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小学时期,记得自己对“小人书”(又叫连环画)特感兴趣。那时因为家境不好,没钱购买这些课外读物,只好从别人那里讨借。人家有时不太情愿,自己便死祈百赖,必欲到手而后快。到手之后,便狼吞  相似文献   

19.
王素 《编辑学报》1990,2(4):207-209
1 编后检查制度 编辑活动作为一种周期性过程,为了保证每一次周期性活动都能在对上一个周期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提高,建立检查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从1982年起,我们编辑部坚持开展编后检查工作,收到了积极效果。我们称之为“学报编后检查制度”。之所以这样定名,主要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