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苑集粹     
地球自转会扭曲时空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及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员近日首次准确发现,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转动时会被些微拖离原有的轨道,此结果证实了地球转动会令周遭的时间及空间结构变形,亦证明了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是对的。这些科学家监察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1号及2号这两个围绕地球的人造卫星,他们将所有已知的力量剔除,例如潮汐力量及引力模型错误等,结果发现人造卫星在地球扭曲空间时真的偏离轨道。地球转动时会扭曲旁边的时空,愈接近地球,变形的情况愈严重。以往人们从未侦察过时空变形这种被称为“结构拖曳效应”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1970年代,美国NASA的科学家提出一项”大观测台计划”(Great Observatories),构想建造一组四个人造卫星,希望能观测宇宙全部的电磁波段。这些人造卫星使用最先进的检波器,以研究最暗及最远的天体。其中两个人造卫星哈伯太空望远镜与康普敦r射线观测台,已经分别位于轨道上,同时另外两个观测台的制造计划也正在进行。其中一个是造价高达十三亿美金的先进x射线天文物理仪器  相似文献   

3.
谈到发射人造卫星,人们都不会忘记前苏联伟大的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早在距今100多年前,他就幻想开发宇宙,并阐明了火箭飞行的原理。  相似文献   

4.
据英国《泰晤士报》2003年1月12日报道说,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证明,地球磁场已出现数个大洞。科学家分析后认为,这标志着此前预测的南北两极大翻转即将开始。磁场出现大洞丹麦行星科学中心一个研究小组,近日详细分析了丹麦“阿斯泰兹”号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在对比新旧数据后惊讶地发现,地球两极的  相似文献   

5.
赵九章小传     
《今日科苑》2017,(4):39-40
赵九章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他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宇宙航行的基础、火箭和喷气技术以及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电子学、自动化、计算技术和半导体等学科列为重点发展项目.1958年,在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和火箭专家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创议下,经党中央批准,我国开始制订自行发射人造卫星的计划.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由  相似文献   

7.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有系统地了解人造卫星的知识,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了“人造卫星问题解答”若干集,第一集在今年十一月底出版,其他各集也将陆续和读者见面。“人造卫星问题解答”第一集共收集了九十多个问题,其中有:什么是人造卫星,卫星的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形的,怎样观察卫星的运转等。这些问题是从北京、上海等地所举办的人造卫星演讲的听众中搜集来的。所作的通俗的解答,曾经请有关专家审阅。此外,为了便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奇云 《发明与革新》1992,(10):19-21
太空科学家设想的“太空太阳能发电站”,是一颗大小象美国曼克顿岛的人造卫星。该卫星收集太阳能,并把能量发射到纽约州北部的接收天线场,供应整个纽约州所需的电力.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I0004-I0004
地球伽马射线暴源头可能位于海拔20千米的区域。图片来源:Studio Gohde 两颗偶然掠过一个热带雷暴的人造卫星给研究人员一次前所未有的观察地球伽马射线闪现的机会。地球伽马射线闪现是一种神秘的高能量现象,于1991年被科学家首次观测到,  相似文献   

10.
安利 《百科知识》2015,(2):24-25
<正>自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今,各国已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火箭、探测器等航天器,同时形成了3000多吨围绕地球飞行的太空垃圾,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科学家指出,目前在低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密度已经或即将达到相互碰撞的临界点,清理太空垃圾迫在眉睫,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为此设想了多种富有创意的"扫垃圾"方案。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在北极上空发现了一个神秘漏斗区域,该区域不仅干扰了该地区的无线电和GPS信号,还会对穿过该地区的航天器造成减速.地球大气之外的地球磁层会给地球撑起一把"保护伞",从而使大量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偏转方向,对地球生物、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等形成有效的保护.这个漏斗区域似乎并没有受到地球磁层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能源、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三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和努力开发新能源,以适应对未来能源的需求。科学家们估计,在21世纪,风、海洋、农作物废料、高能等离子体及以微波形式将太阳能输送到地面的巨大人造卫星,将取代地球上日趋短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特别是生物燃料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影视剧是塑造人物的重要载体,对于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从主题、人物、叙事和表达四个方面分析电视剧《山海情》中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策略,提出新时代面向公众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建构立体生动的科学家形象、讲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家故事、加强科研科普机构与影视机构的合作、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的协同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学会》2020,(1)
该文分析了在科技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可行性,阐述了实施开发相关展览活动的要求,介绍了近期中国科技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案例,并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对科学家精神在科技馆的科普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探索,使科学家精神自然地融入常态化展览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以2014年、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材料科学领域中国入选科学家为样本,采用描述统计、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方法主要对科学家与产业界合作性学术研究情况和趋势、合作性学术研究与其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科学家合作进行学术研究呈扩大趋势,与境内高校合作为主,与产业界合作加速;(2)与产业界合作研究的科学家学术绩效更好;(3)科学家合作性学术研究数量与绩效正相关关系显著,且指向"马太效应"。最后对以产学合作推动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家参与合作性研究等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人类发明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人造卫星便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通信卫星让我们方便快捷地收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卫星电视节目、让我们听到来自全球移动电话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今天,人们已经造出了超几倍音速的飞机;造出了绕地球运行、每秒能飞行7.9千米的人造卫星;造出了每秒能飞行11.2千米、可脱离地球引力在太阳系内驰骋的航天器;还造出每秒飞行16.7千米可挣脱太阳的束缚、飞向宇宙深处的宇宙探测器……但是,在每秒飞驰30万千米的光速面前,科学家们难道就永无作为而俯首称臣吗?……  相似文献   

18.
百科动态     
人造卫星跟踪候鸟和哺乳动物国际鸟学研究人员利用人造卫星对候鸟的采食等行为进行跟踪,以便研究和掌握它们的生态环境与习性,这无疑为保护候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近5年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这是由于高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提供小型化、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的通信仪器,并能十分简便地安装在鸟的身上。例如,研究人员将小型发射机装在行囊里,然后背在隼鸟的身上,用人造卫星接收并处理来自发射机的信号,从阿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2,7(4):351-355
中国科学院在长春地区的科研机构始建于解放初期,并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8—1958年,为了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支援东北的经济建设,在国务院的支持下,一批海外归来的学者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科技骨干陆续来到长春,在吴学周、王大珩等著名科学家率领下,组建了科学院在长春的科研机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第二阶段是1958—1965年在发光、地学、卫星观测等研究领域进一步开拓,组建了以发光学为主体的长春物理所,以沼泽研究为主体的长春地理所及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经过几十年的  相似文献   

20.
郑杨 《今日科苑》2012,(6):13-16
孙家栋,1929年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航天控股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