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个23岁的中国女孩,竟然用2年半的时间,一口气拿下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3个硕士学位,她的导师、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内波教授称‘她让我改变了对中国学生的看漂’。毕业时刚26岁的她,此时怀揣的梦想是:要让中国的孩子和德国孩子—样,接受优质的教育!她放弃继续读博的机会,回国创办北京上濒教育中心,专门从事少年素质教育和个人综合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
晨间活动中,孩子们都坐在桌前玩玩具。忽然,宇杰跑到诗语的旁边,伸手就拿诗语面前的积木。我急忙抓住宇杰的手,把他带到一旁,严肃地说:"能抢小朋友的玩具吗?你这样做对吗?"宇杰呆呆地看着我,一句话也没说。这时,我无意中看了诗语一眼,发现她正拿着那块积木疑惑地看着我。我不解地问她:"诗语,你怎么了?"诗语小声地  相似文献   

3.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惠施和庄子比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都勤快地施肥、除草。与惠施不同的是,庄子每天去地里转转,从不施肥、除草,见没有什么异常就自顾自做别的事去了。不久,惠施的葫芦苗相继死去,而庄子的却长得格外好,最后结出了大葫芦。惠施不解,前去请教:"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真义是什么?就像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样,千百年来,那些充满智慧的清醒的思想者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本质的深层追问。从柏拉图“灵魂转向”的教育理想到19世纪斯宾塞主张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从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雅斯贝尔斯的“人的灵魂的教育”,从蔡元培的人格教育、教育独立到时下新课程在教育目标与方向上的全面反思……人们总在寻找理想教育的目标定位。本期编发的《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这组文章,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思考。编辑部在收到作者蒋依宝《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见本期12页~13页)一稿后,深感稿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境界,一种更重过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于是,编辑部几次开会,并请专家一起座谈,挖掘其中之义。编辑们拿起笔,就此命题展开了讨论、反思。在写稿过程中,我们深感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之不足,难以将此命题作更深一步的开掘,因而我们期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就此命题来讨论、反思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念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等。编辑部将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组织  相似文献   

5.
陆华山 《辽宁教育》2014,(12):14-15
一、现象描述:在封闭的囚笼里迷失方向 这是一次话题作文———由大自然中"冰化了"这一现象,你能联想到什么?这一现象又可以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冰化了》为话题,将你的所思所想写出来。本是较为开放的一次自由表达,本应是个体生命的一次率性释放,尽管教师习作前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再三强调要大胆写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理解,但是,结果仍让人失望。鲜见几个孩子完全挣脱传统的沉疴,砸碎封闭的囚笼,大胆表达属于自己的想象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白斗 《教师博览》2013,(5):13-14
<正>语文是语言文字或语言和文字的简称。而我们的语文课要么局限于语言,要么止步于文学,通常不能两者兼顾。语文课堂的本来面目应该是生命飞扬的天堂,充满智慧的火花、理性的思考、无限的想象、激昂的热情,但学生的灵魂之光往往要受到教师的规劝和教导,众多鲜活的思维被规定动作、标准程序和预定结果扼杀在摇篮中,带着万般不情愿走  相似文献   

7.
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这是台湾诗人非马的一首小诗。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最后的“鸟笼”二字。如果写成“把自由还给鸟儿”的话,这首诗就没有什么出奇,甚至算不得是诗。那么,把“自由还给鸟笼”又有什么特别呢?特别之处就在于,我们往往只看到打开笼门,鸟儿获得了  相似文献   

8.
"精彩童年",主要指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自我生命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丰富而有意义的经历和收获。在"精彩童年"的所有内涵中,自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精彩童年"呼唤我们教育工作者把自由还给儿童,应尊重儿童有纯粹的自由,应呼唤儿童理想的自由,要还儿童自主探究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日本的一堂小学美术课上,老师教孩子们怎样画苹果。老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下摔坏了, 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啊!”老师鼓励地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请你结合生活的感受,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擂台题  相似文献   

10.
徐洁 《青年教师》2006,(9):52-5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才能够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是却蕴涵了深刻的哲理:自由对学生就像空气对于健康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1.
此文立意很深刻,不止于要破除思维定势。还提出“破除思维定势”的措施。这一措施的提法十分新颖——“把自由还给鸟笼”。但是,第四至五自然段所用材料不新颖;即使只能引用这些“老资格”的材料来阐述观点,也要选定一个特定的角度——让其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13.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端正教师的角色意识 ,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应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需要 ,把教学效果真正落实到提高学生素质上 ,是我长期以来孜孜以求努力探索的一个难题。为此 ,我曾作了一些尝试 ,受到一些启发 ,沿着新的思路走下来 ,这难题便迎刃而解了。让孩子们主动参与教学过去 ,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 ,课堂是教师授业的地方 ,教师当然是课堂的主人 ,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他的任务就是严肃认真甚至耳提面命地灌输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在于配合好教师授课。至于学生能否接受就不多管了。直到五年前开了那…  相似文献   

14.
<正>妈妈的烦恼:我的"乖孩子"开始和我"作对"妍妍一直都是个乖孩子,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夫妻都是老师,对妍妍的期望比较高。平时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允许她有丝毫的错误。为此,我们也付出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无论多晚,工作有多累,我和妍妍爸爸一定会抽时间检查妍妍所有的作业。  相似文献   

15.
春日离不开料峭寒冬的酝酿,惩罚有时也能绽放出智慧的蕾蕊.  相似文献   

16.
《华章》2004,(12)
人之一生,睡眠占去了一大半时间,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广西城调队近期对区内8个城市66所中小学的831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4%的1~3年级小学生、33%的4-6年级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9个小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历时2年,在10个城市抽取5846名学生进行《中小学生人身伤害的处理与防范》课题研究。结果显示,超过1成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个小时。  相似文献   

17.
据一位熟悉美国教育的朋友介绍,美国人为了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为,在孩子一生成长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都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只要孩子有这个需要,就有权利自主选择,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替孩子选择,而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作引导。跟美国的…  相似文献   

18.
观察力的缺失使我对我们的孩子心生出一种怜悯。因为我想.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其实已经丧失了观察的心思.我们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我们没有看到花是怎样开的.甚至家里养的花我们也没有精力去观察它是什么时候开的,恐怕只有养花的老人们才注意到这点。  相似文献   

19.
盖明丽 《考试周刊》2013,(99):55-55
新课程改革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要想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把语文学习转变为听、说、读、写的“动态学习”,引导学生完成好课外阅读,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相似文献   

20.
正【案例呈现】北北的母亲按照约好的时间,和女儿一起来到了咨询室。在之前的联系中,我了解到北北的一些情况:厌学,成绩下滑,不能和她谈学习,一提学习她就急。眼前的北北,齐耳的短发,白净的面孔,大眼睛里似乎藏着深深的忧虑。"老师,我的确有心理问题,可这都是我妈造成的!"北北说。原来,北北的妈妈当年差两分没有考入心仪的北京大学,她怀着这样的遗憾,把自己的心愿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就连给女儿起的名字,也寓意着北京大学。北北读小学时,为了让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