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在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之后,义务教育的重心应该切实落实到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的素质教育上来.仅就教育思想观念而言,要始终坚守五条基本的教育信念:义务教育应该是均衡教育而非“特长教育“,义务教育应该是和谐教育而非“惟智教育“,义务教育应该是平民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义务教育应该是公平教育而非“竞争教育“,义务教育应该是公民基本素养教育而非“抢跑教育“.  相似文献   

2.
姚炎昕 《教育导刊》2013,(12):12-15
教育即交往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基本理论范式。文章主要从“交往”在教育中的定位、“教育即交往”的理论分析及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等方面对“教育即交往”这一教育基本理论范式进行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非常明确地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其意甚明,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国家应当以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因此,必须深化对教育公平特别是对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产业化是产业知识化、知识商品化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教育“成人”、“成才”的双重目标又决定教育产业化是有条件、受控制的。教育产业化和教育人文化都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非义务教育产业化”、“义务教育非产业化”,都是不恰当的。控制在社会效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是教育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原则。在改革和发展中加以规范和完善,才是对待教育产业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5.
论“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都体现和遵循了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指导教育实践和改革的教育思想。“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如果能以“三生教育”的基本理论来构建教育指导思想、目标策略、内容与体系以及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不仅会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和落实,而且将会形成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三生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生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研究是深化“三生教育”内涵、完善其理论体系的重要课题。从人的发展的视角来看,“三生教育”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核,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时代特征。“三生教育”的内容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内容构成上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在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三生教育”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贯穿一生的全面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08,(15):48-55
1976年10月6日,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宣告了“文化革命”结束。在“文革”中,对教育有两个基本估计,这是在1971年4月15日至7月31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第一个基本估计:建国以来,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贯彻执行。第二个基本估计:建国以来,绝大多数的教师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事实证明,这两个基本估计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教育要“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战略,并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时间表。作为承载着290万人民的重托,促进镇江教育事业大发展、大跨越、大创造使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促进镇江教育“在率先中率先,在争强中当强”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一、“率先当强”是“十五”以来镇江教育强劲发展的基本经验“十五”初期,根据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温家宝总理也曾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0.
钟佳文 《云南教育》2008,(22):10-10
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有效切入点,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三生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啸 《江苏教育》2009,(5):24-26
人学在中国的诞生表明了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精神关怀和重大主题。教育人学是人学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人是目的”是教育人学的基本出发点,捍卫人的权利和尊严是教育人学的基本主旨,培养现代公民是教育人学的基本追求。教育人学揭示了教育的领域是自由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职业成功教育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成功教育,是构建适应职场需要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块重要基石,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支点。为此,一要弄清“成功”、“成功教育”、“职业成功教育”的基本涵义;二要明确实施职业成功教育“四个有助于”的重要意义;三要选择与安排实施职业成功教育的14项基本内容;四要把握与遵循实施职业成功教育的八种基本途径;五要把握与运用实施职业成功教育的八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国家明确规定了我国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两个基本”,即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普及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实现这“两个基本”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以随州市教育发展的实际为例,来探讨普及九年义务的资金筹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课程目标的确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课程目标”(curriculumobjectives)是课程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对课程目标的涵义、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等关于课程目标确定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在国际教育文献中 ,人们有时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出区分 ,此三者分别表征了教育领域中目标问题的不同层次。“教育目的”(educationalaims,aimsofeducation)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 ,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某些不良倾向。一、“集装箱”倾向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很大一部分是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教师和同一内容”为组织形式的。对基本行为模式、基本自我意识及基本态度等个性因素尚处于形成阶段的幼儿而言,接受这样的教育,有可能造成个性和创造意识的萎缩。面对着这种“集装箱”式的教育,幼儿  相似文献   

16.
一、概况 1994年盐城就在苏北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并被江苏省政府表彰为教育先进市,1997年被国家教育部等三部委表彰为全国实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宗旨,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在苏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十一五”总目标,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在2011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2015年(比全国提前5年),在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安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再战五年,幸福安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8.
技术伴随人类发展历程,但教育基本理论长期对“技术”缺乏关注。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成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新的基本问题。从“技术”视角回顾不同时期的教育,可以发现,技术革新是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因。在这一意义上,技术逻辑是教育内蕴的基本逻辑,表现在它对不同时期教育目的、课程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影响上。沿着人工智能技术逻辑发展下去,教育有可能走向“成人之事”的反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虽然不能摆脱技术逻辑,但可以进一步彰显人文逻辑,努力取得两种逻辑之间的平衡,着力唤醒人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对自己的认知和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体系时自我的坚守,使人从技术压迫之下解放并成为生命自觉之人,这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最高使命。  相似文献   

1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已成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策。各界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教育将是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重要领域。”“教育将成为各国在世界上生存、发展以至争雄的第一位战略产业”。①“教育是最基本的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一、“阳光教育”的基本内涵:爱智共育的教育 “阳光课堂”是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践。构建“阳光课堂”,首先需要把握“阳光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