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7年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之后,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存在学生缴纳一定的学费才可享受教育资源的现象,但不能就此认定高等教育具有商品属性。高等教育的属性是由高等学校的设立目的、职能及权力属性所决定的。高等学校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履行公共职能的行为表明,公共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全球正兴起一场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浪潮。我们应根据高等教育的属性、特征及其与政府的经济关系和国际经验,理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权、责"关系,明确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与此同时,要逐步建立多元筹资的运行机制,改善高校资源的运行效率,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从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看高等教育的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并不具备完全公共产品的属性,本文认为由政府提供的高等教育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而由市场提供的高等教育则是私人产品.因为其所具有的外部性,要求政府在高等教育的供给上必须负有主要供给者的责任.同时也因为其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就使市场供给具备了可能性和合理性.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高等教育供给相对不足,所以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应该是在当前条件下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中一些深层次的制度障碍构成了阻抑高等教育公共性发展的瓶颈,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毋庸讳言。要消除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制度障碍,需彰显制度设计的公共精神,培植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土壤;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营造开放性的制度环境,广辟高等教育共享性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视角的高等教育与高教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供给,或二者联合供给。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还是由政府提供,这种单一主体的提供方式已经束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分析高等教育的经济性质,就是要从产品供给的角度分析高教体制改革,论证高教体制改革的可能和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铁 《高教探索》2004,(3):21-23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办学体制改革是关键。办学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改过去完全由政府提供高等教育为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提供,准公共产品理论可以为此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构成的混合产品.由于这一性质,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有助于高等教育公共产品的数量达到社会最优的水平.但是高等教育是由不同主体提供的,高等教育可以在由政府为主导提供的基础上,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供需失衡的问题.文章借鉴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贡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困扰中国高校发展的资金问题和贫困生失学问题,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不断创新,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振兴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与持续的高校扩招问题密切相关.中国大学通过银行信贷途径获取基本建设投入几乎成为一种普遍行为,并引发了为公众瞩目的所谓高校债务问题,暴露出现行高校投融资体制的缺陷,使得高校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又一次浮出水面.鉴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应在坚持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下,借鉴国际经验,清晰界区有关主体,特别是政府的投资责任.逐步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学角度说,公共产品一般是指那些不会因为一部分人的消费而导致另一部分人的消费减少的产品。纯粹意义上的公共产品是很少的。从原则上说,提供公共产品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因为公共产品不具有排它性,谁都可以以种种方式获得它。所以,公共产品一般都是由国家提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经济学界对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教育产业化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对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进行综述,并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教育应否产业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教育是具有巨大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进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把握好产业化的适度性,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与省级公共支出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 ,高等教育产品供给方式应实行政府主导的混合提供方式。以河北省为例 ,研究省级公共支出政策得出的结论是 :财政支出应继续作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渠道之一 ,但应从支配性转向引导性 ;地方高等教育公共支出主体应为省级财政 ,需坚持效率原则与发展原则的统一 ,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内部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一、民营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公共事业由众多的公共组织构成,最初,人类社会公共组织的最主要形式是国家(政府)。但随着补会化和组织的分化,公共组织也演变出其他一些形式如互惠性公共组织(俱乐部组织)、公益性公共组织(慈善机构、教科文卫组织)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提供公共物品,只不过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程度和范围不同罢了。一般来说,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多为“纯公其物品”,如公共安全、公共政策和一些基础设施等;而由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组织提供的多为“准公共物品”.如部分教育产品、部分卫生产品等。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产品属性及其财政职能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产品包括高等教育服务和知识。高等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知识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因此,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服务和基础科学研究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支出,前者应该是一种补贴,而后者才应该是全额支出。同时,公共财政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支持力度与其纯度(指与纯公共产品的接近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范聪 《教书育人》2007,(8):8-11
社会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私人产品,一类是公共产品。在理论上,率先对公共产品作出严格定义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在2004年修订出版的第17版《经济学》(Economics)中,把公共产品定义为:“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从中可以推知公共产品的两个重要性质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属性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作者应用公共经济学理论,对高等教育的二重特性进行了分析,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和人力资源产品都具有准公共品性。据此分析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应有之意。公共性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基础上的,公共利益形成了公共性的重要前提。公权私用、行政性垄断等公共性的缺失影响以人为本的实现。坚持公共性,加强公共理念建设,以公共服务为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公共性和公权私用等社会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样以人为本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新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从效率中心向追求社会公平转型这一理论为基点,从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这一视角,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走向这一问题,从理论及现实的角度阐述了这一转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对高等教育政府规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政府规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要研究主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阐释政府规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教产品特性,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是一种排他性和竞争性都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高教产品性质是分析政府规制因由的重要视角,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性质带来垄断性、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不平等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规制。通过合理有效的政府规制和完善的市场机制的结合能够实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学前教育是公共产品属性趋强的准公共产品 社会产品根据其基本特性分为三类,即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其中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由于其受众的普遍性和受益的公共性,应纳入政府保障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对不同类别的社会产品依据其公共性程度分别承担不同的保障与发展职责。教育整体而言属于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公共性,满足...  相似文献   

20.
要研究高等教育分流,必先认识它的基本属性,即认识其内涵、外延与特征。高等教育分流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五个层面来理解;其外延是指它是一种教育社会现象,是教育分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有效方式,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和个人发生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其特征表现为活动性、过程性、时空性、结构性。只有深刻认识这三方面,才能把握高等教育分流的属性,从而指导分流并使其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