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2.
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上所持的不同音乐美学观点。这两种观点的提出是因其两家在思想基础、处世态度及审美理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尽善尽美是儒家的审美理想,它与道家大音希声的审美理想相比较是具有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的)。与此同时,儒、道两家又是以中和、淡和为共同审美准则的。因此,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既互相对立斗争,又互相吸取交融。其主体是儒家的,局部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3.
《礼记·乐记》是先秦儒家乐论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历代音乐教育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其乐教思想有二,其一,音乐与人心的作用与反作用;其二,音乐对社会和政治的功用。总览《礼记·乐记》全篇,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十分重视文艺的社会功用和价值,并不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儒家的这种文艺观充满了强烈的理性色彩,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乐记》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儒家礼教统治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而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生活也被儒家赋予了政治意义和道德意义。为了反抗司马家族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其封建统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提出了音乐的自然性,即音乐本无哀乐情感、亦无亡国或兴国之分,是人类对之赋予了情感色彩。嵇康提出还原音乐的本性,对后世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和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是封建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现在,我们来讨论儒家之儒的产生和儒家学派的形成。中国古代的儒,就是以文化科学教育为专门职业的知汉分子,儒家就是那些有共同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教育与学术团体。儒是由职业而得名,儒家是学派的称谓。从儒这一职业的产生,到儒家这一学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变革过程。至今,其中的细节,虽说还难以真正弄清,但是研究这一过程,对于我们探索中国古代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疑是有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对各自音乐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影响。在对于二者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中,人们不难发现,在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中贯穿着儒家的"礼乐"、"教化"等思想的同时,又不失道家"大音希声"之理性的对于绝对美、纯净美的追求。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同时又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具有极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洞经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原地区传统音乐,如今仅在云南一枝独秀并大放异彩。对洞经音乐这一古老文化事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文章将纵览近年来洞经音乐起源及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力图清晰地勾勒云南洞经音乐的历史发展轨迹,推动对其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四个阶段对发展中的儒家伦理文化进行了历史解读,分析了儒家伦理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儒家伦理的一些思想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魏时期的竹林七贤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嵇康创作一系列琴曲,并有音乐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琴赞》;阮籍有《乐论》。嵇康的音乐思想既有和儒家以移风易俗为目的的音乐观相通的一面,也有反传统的一面。阮籍则继承了传统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根基在于文化自觉,并且在文化自觉的视野里,儒家文化是精髓,尤其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文化承载着古代直至当代的核心价值趋向:实用.以儒家道德文化的实用主义哲学趋向为基础,重点从《弟子规》、《格言连壁》探讨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探讨儒家道德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走向,并将儒家道德文化的反作用化——对文化自觉自信的影响,进行归类研究,探讨其对当今社会文化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郭店简”与“上博简”是近年来较为重要的出土文献。从内容来看,它们收录了一批先秦儒家文献,对于今人了解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郭店简”继承了孔子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在化重构,通过“以情释乐”,将情感树立为音乐得以产生的形下本原以及乐教得以生效的前提,深化了儒家乐教的内在转向;第二,“上博简”中的《孔子诗论》收录了一批极可能是孔子本人对《诗经》中诸多篇章的解读,能对今人探析孔子所说“郑声淫”的含义、郑声与郑风之关系等重大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洞经音乐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汉族传统音乐,如今在中国其他地区已近乎绝迹,唯独在云南完整保存并蓬勃发展。文章如实记录了一次民间洞经音乐团体的演出情况,并对洞经音乐的传承及发展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北朝音乐系统中,一直有两种文化并行,一种是代表中原正统文化的儒家社会政治文化,另一种则是草原文化。北朝统治者对于中原社会政治文化的继承并没有同步到艺术精神领域。一方面他们以汉化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国家文化形象,另一方面则又保留了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质。具有少数民族特质的音乐文化中的民族性的彰显,正是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儒家仁学思想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体现历代社会道德理想的崇高追求。在近现代社会转型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立足当下梳理儒家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有助于摆脱儒家仁学思想现代困境。从理论维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价值传承,从实践维度探讨传统文化基因需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5.
音乐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对于音乐史学研究者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音乐史料的真伪、客观与否、全面与否,对音乐历史人物的研究的真实性和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从事音乐历史人物研究的学者们应掌握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给音乐历史人物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着严谨的治学精神,还音乐历史人物以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光祈在救亡图存和"西乐东渐"对中国音乐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了"复兴礼乐"和创造国乐的思想。他实则建构了一条传统礼乐向现代国乐演进的路径。该路径是他在现实探索救亡道路失败后受德国音乐普及的影响,继承儒家礼乐思想,运用进化史观念和汲取西方现代音乐理论所形成的现代礼乐观的必然选择。王光祈认为:礼乐之间是"乐主礼附"的关系;礼乐虽注重伦理价值,但音乐资源整理应美善兼重;礼乐在与胡乐碰撞交融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礼乐培养了中华民族的"谐和"特性。因此,他主张创造国乐须发掘礼乐资源、运用西方音乐理论与方法,以传承"谐和"之"礼乐本意"、激发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勤劳、善良的克伦族,历史文化悠久,音乐形式丰富多彩。从他们的音乐中可以看到其历史的变迁和民族的发展,他们的音乐风格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成分,形成克伦族极具个性的音乐色彩。研究他们的音乐,对探究克伦族的历史、人文,乃至全人类的民族文化传统与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学在宋代完成了由萌芽向成熟的蜕变,儒家经学思想至此发展到巅峰。宣扬儒家思想的客观载体——成人教育教材也引起了统治者和宋代儒师的高度重视。在这一阶段,成人教育教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编撰、校订、出版发行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本文试图就两宋官学与私学所使用的成人教育教材历史演变和发展特点的探讨,从儒家经典教材编辑和传播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成人教育教材改革得出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主要探讨儒家关于修身与治国二者关系的思想内容的历史演变及其特色,认为先秦儒家就已出现身国共治思想,但并未寻找本体依据。两汉以天为外在依据以修身治国,唐朝儒生开始尝试从心性论的角度探讨身国共治,宋明理学把外在之理寓于性之中来谈身国共治,明朝心学达到身国共治思想的最高形态:即身即国,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体现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逐渐本体化,并最终达到即本体即工夫境界的历史特征。此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宋江之死是“殉名”,表现了儒家君子的人格理想.宋江个人及梁山英雄的悲剧,体现出儒家理想人格、人生理想的破灭,是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士人求名的正途不畅所致,乃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