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女孩是一个外黄内白的香蕉人,她会做些什么事呢?  相似文献   

2.
“伯———伯———”一种拖着洋腔的叫声让我转过身来,她已张开双臂一脸阳光地拥抱了我,同时,又用不太地道的中国话说道:“我知道您来了,就从奥斯汀大学开了3小时的车赶回来了。”这就是我的侄女曼波,她是我弟弟惟一的宝贝,3岁时就随父母来到了美国。我因为有机会经常到美国,眼看着她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我深知:这十几年的人生历程,固然让她完成了身体的发育成熟,但更重要的却是西方的文化和美国的教育将她打造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香蕉人”。当然,曼波回到家里,与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长…  相似文献   

3.
毕胜福 《上海教育》2008,(13):41-41
笔者在美国探亲期间,住在美国南部的休斯敦,房东夫妇是多年前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的大女儿Angie当时6岁,正上小学一年级,所以,笔者有机会通过Angie和她的父母,了解美国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4.
前阵子,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纷纷议论。美国有个十八岁的女孩,因长相丑陋,一直被同学取笑,甚至有人说她把屁股长在了脸上。最后她忍无可忍,竟然去法院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们把她生得太丑,要求父母付钱让她整容。  相似文献   

5.
董剑林 《师道》2005,(1):33-33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有一个父母在美国开餐馆的女学生,由于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她感到压力很大,时常向她的父母诉苦。有一天她的母亲从美国打来电话对她女儿的班主任说:“看来我也不必要求我们的女儿在学习成绩方面取得好成绩,还是顺其自然好。”她还说:“在美国,孩子们在学校里几乎都是玩,在家根本没有读书,做作业,  相似文献   

6.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  相似文献   

7.
从哪一头吃香蕉?一个美国在华女投资人说过令我记忆很深的一句话:“我们美国人吃香蕉是从尾巴上剥,中国人总是从尖头上剥,差别很大,但是没有谁一定要改变谁的必要吧?”她的话,给  相似文献   

8.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  相似文献   

9.
有位老华侨给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打电话,想找人帮他翻译文章,校方推荐郭安瑞,老华侨当即就给郭安瑞打电话,他从电话里听到一口非常标准非常柔美的普通话,便断定这姑娘是从中国来的。老华侨知道郭安瑞是美国人时惊叹不已,将信将疑,“她真的是美国人?是在美国长大的?”“真的是,她的父母都是白人医生。”我说。“咦——真是成精了!”说郭安瑞是“汉语通”犹嫌不足,得说她是“汉语精”,我和她开玩笑,干脆把她叫作“汉语妖精”,有位教授复印了一大堆中国古人的草书,托付郭安瑞帮她辨认。郭安瑞沉浸其中,几乎彻夜不眠,只有个别字没能辨认出来,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狼爸"说,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他的三个孩子被他打进了北大,这似乎说明他的管教卓有成效,而且其道不孤。在他成名之前,这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棍棒教育就有实践者——"美国虎妈"。不过"虎妈"虽身在美国,却同样是华人,她用棍棒将两个女儿打进名校,还"打"出一手好钢琴。而信奉"棍棒教育"的,多是有望子成龙情结的中国父母。作为中国父母中的一员,我对虎妈、狼爹都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美国的父母指导思想十分不同。美国的父母更注重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的重要性,他们相信在选择中,能养成自理的能力。当他长大后,能从容面对日常生活中许多重要的选择。他们认为一个人做出的什么样的选择,就是在描绘他(她)的今后的人生。当孩子“早恋”时父母怎么办?我朋友秀——一  相似文献   

12.
我认识一位从中国来美国的暑期交换学生.她告诉我一件她觉得奇怪的事情。她寄宿在一个美国人的家里。这家夫妇俩都是律师,有4个从上高中到小学的男孩。那户人家房子很大,有游艇和私人飞机,非常富有的样子,生活却很简单。有一次,父母两人出外度假,临走前在家里的大冰箱里为留在家里的4个孩子放好一模一样大小的4份食品,不分大小,每人一...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1892-1973)Pearl.S.Buck,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凭借《大地》三部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就被传教士父母带到中国,从此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她从小接受中国文化,她的作品是其在中国生活最真实的反映与表达。作品因讲述农民王龙如何以土地发家致富的故事使得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中国农民及其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大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开心竞技场     
<正>别笑,我不是笑话香蕉我小姨在一家医院当护士的时候,她的工作之一就是询问病人是否对什么东西过敏,如果有,她就把它写在一张标签上并把它绕到病人的手腕上。有一次,当小姨问一位老奶奶是否对什么东西过敏时,她说她不能吃香蕉。几个小时之后,一个怒气冲冲的男人走进护士办公室,吼道:"是谁给我妈妈贴上‘香蕉'标签的!"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传教士,写出了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这本小说很快便风麋美国并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不胫而走”。这就是赛珍珠和她的成名作《大地》(The Good Earth)。1938年赛珍珠因《大地》和她写的她父母的传记《放逐》(Exile)《战斗的天使》(Eighting Angel)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是:“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  相似文献   

16.
总是一头披肩白发,疑似梅超风,但笑容温暖的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日前获得了2008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杰出文学贡献奖。汤亭亭的作品,多以中国移民或移民后代的视角,描写他们在异国的奋斗历程。其成名作《中国佬》(China Men,1980)曾于1981年获颁国家图书奖的小说奖,另一部回忆录《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亦为她赢得了全国书评家协会的非小说奖。这两本书在中国国内均有出版。1940年10月27日,汤亭亭生于加州斯托克顿,在父母的八子女中行三。尽管曾在作品中无数次描写和想象过中国,但直到1984年10月,汤亭亭才首次到访了父母的祖国。此前,她一直在努力接近中国内陆,甚至曾通过香港参加深圳一日游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打好行李回美国了。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思念家人之苦。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旧房,他毫不犹豫地说:“留给儿子。”我瞠目结舌地看着他那年仅3岁的小宝贝,心想:天哪,他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啊!  相似文献   

18.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作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  相似文献   

19.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旧房,他毫不犹豫地说:“留给儿子!”我瞳目结舌地看着他那年仅3岁的小宝贝,心想:天哪,他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啊!  相似文献   

20.
妈妈上当了     
我有一个好妈妈,她很爱我,有好吃的总会留着给我吃。瞧,今天她又给我买了我最喜欢吃的香蕉。香蕉又香又软,吃在嘴里滑溜溜的,味道好极了。我连忙掰一只想给妈妈尝尝,可妈妈推来推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