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审美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内趋力,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且审美情感是一篇作文的灵魂.当前中学生的作文,乃至大学生的文章都普遍缺乏"动人的力量",其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审美情感的体验不足,没有丰富情感的积蓄.本文探讨了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审美,积蓄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写出"感时花溅泪"的美文来.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情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语文教师可从入境动情、设境传情、品评形象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情感艺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教学中的各种情感体验,熏陶、感染、净化孩子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的共鸣是审美升华的极限。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情感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带给学生一个"快乐、健康"的学习乐园。1激情感召,启发情感激情,通常是指激动的情绪和高涨的心理状态。这里,我所  相似文献   

4.
"异质同构"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力"的作用的结果,它们在本质上存在着相似的动力结构,当此三种"力"的作用模式在结构上达到一致时,便会形成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完形心理学美学正是运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和审美体验的结构.当下,幼儿审美体验的缺失在我国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异质同构"理论下去审思幼儿审美体验的培养,对幼儿审美感受性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前期是个体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文学作品具有促进情感体验的审美心理发展价值。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文学活动审美心理构成及审美情感中的体验接纳、识别匹配、情感表达几个维度,对30篇近4年的活动设计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幼儿文学活动设计重感知和理解创造,轻审美情感的培养。(2)活动设计中的审美情感目标重情感表达,轻体验接纳。(3)活动设计缺乏对情感识别匹配的认识和关注。教师应认识到幼儿具有在文学活动中发展审美情感的基础,在设计活动目标时重视对幼儿审美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要通过品味语言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学会品鉴文本的题目,锻炼"解题"能力是培育学生审美体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力"在古今书画论中多有提及,所指有技术方面、审美方面、自然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用笔与"力"有着重要关系。弹性的线条是"审美力"的体现,笔墨的正确运用是"技术力"表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感受鉴赏”方面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而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难点在于怎样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学中教师所能做到的是创设审美环境,即特定的时空环境、心理环境,提供审美内容,铺设审美通道,同时尊重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的个性差异,包容他们在审美体验中的多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粱启超后期反对功利主义与科学主义人生观,倡导趣味(审美)人生观,在他那里情感是具有本体意味的,艺术则是可以使人情感"向上提絮,向内体验"的表现,而美育则是关乎人的情感趣味的本原性的教育,梁启超后期的美学思想明显具有用审美现代性来抗拒启蒙现代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审美教育成为美国音乐教育的主流,它的核心是为了情感而教育,具体表现在:音乐是人类情感形式的符号表现,情感成了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激发与培育学生的情感;培育情感的途径即通过审美认知,这种认知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基础;情感的最高形式是审美体验,学生通过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洞察生命的深层意义,最终提高并丰富了学生的生命质量.审美音乐教育的情感核心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音乐为了每个孩子"到下半叶"音乐为了人类的情感"的转变,为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感与道德感具有统一性和独立性,美感与道德感是人类高级情感,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创造出社会主义的美与善,提高人民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感受。审美经验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生动、具体的感知与体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审美经验的当代性就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性的体现。在现代性、前现代性、后现代性交织的当今社会中,许多新的现象、事物产生了许多新鲜的审美经验。文学的边缘化带来审美经验的世俗化、私人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导致审美经验的感官化、娱乐化;大众传媒多样化带来审美经验平面化、当下化。  相似文献   

13.
要演奏好一首二胡乐曲,除了熟练的技巧以外,切合曲目内容的正确审美是至关重要的。审美观照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主动积极的审美感受,是既有思维又有情感的反映和认识,并由这种认识产生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一枝花》这类移植作品,更需要把握好曲目的地域风格特点,了解原曲演奏乐器的特性,模仿并赋予其二胡的特点,才能在演奏中给自己和受众带来审美上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4.
王晓萍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4):60-62,84
在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其在不同的生存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体验,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面对新时代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采用恰当的心理调适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感;改变消极归因模式,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主动获取各种支持资源,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及时进行情绪调节.学会心理保健。  相似文献   

15.
散文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它的独特艺术魅力,这也就决定了它能够至今始终保持文学本色不变。这是因为在散文中有一个与现代人的思维情感表达方式相吻合的伸缩自如的表达空间来做基础。这个空间由散文的密度与厚度两个部分组成,密度以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和阅历为基点;厚度则是指作品反映出来的总的感情倾向。两者巧妙地结合就构成了一个适宜抒写主体感受,以个体审美意识调动群体审美意识的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6.
审美距离是文艺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布洛最早在理论上加以阐述并且给予肯定,但他在使用时,特指的是心理态度。本文认为,审美距离不能局限为纯粹的心理问题,而应该从三方面去把握,即心理距离、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  相似文献   

17.
在杜威看来,审美知觉是对关系的认知,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在审美知觉中始终渗透着想像与情感.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合力丰富与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不仅应是艺术教育的前提,更应是它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审美情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审美感受方式的训练侧重于对鉴赏方式的培养。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感受,主要通过对语言文学的感受理解来完成的。语文教学的审美感受训练可分为形式感受—内容感受—形式感受。审美感受是表层的,而审美情感是深层的,这是因为审美感受主要偏重于对作者所创造美的体会、理解,而审美情感则主要偏重于学生内在美的激发,从而唤起他们对美的创造。审美情感训练固然可以使人得到愉悦,但更重要的是净化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审美认识过程中,美学移情与哲学抽象有着天然的思维契合。美学移情处于审美欣赏的实质位置,是审美主体向对象“灌注了生命”。美学移情有着强烈的主观感性体验特征,但却内涵着深刻的哲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哲学抽象是美学移情的思维基础,美学移情是哲学抽象的客观显现。  相似文献   

20.
距离是审美的一个必要因素,审美中的距离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指时空距离,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因素的"心理距离”。审美过程中插入心理距离以后,实际上处于一种功利情感淡出审美情感介入的状态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异与惯常思维,是由于距离带来了艺术的虚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