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争,是朦胧诗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角度,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重点在澄清对“知识分子写作”观念的曲解,认为以知识分子身份从事写作是诗人的宿命;重提“知识分子性”的现实意义,在于重塑新诗近百年现代性追求中屡被修改、涂抹的“个体知识分子”形象,以再建独立、自由、怀疑和批判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2.
从“新红颜”的命名到《新红颜写作诗歌档案》、《新红颜集》的出版,关于“新红颜写作”的讨论一时成为了诗坛上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新红颜写作”的命名与推广在某种意义上为探究当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女性诗歌创作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红颜写作”这一诗学概念的提出与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当下新诗诗学命名的多样性与复杂化.不管这一诗学命名是否得当,是否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与诗学价值,其对于当代女性诗歌作品的经典化以及女性诗歌在当下多元文化主导下的文学语境中的传播与传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9~2002中国新诗状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至2002年的中国新诗在写作实践与理论批评领域表现出极其活跃的态势,并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发展成型的“多元化”格局。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诗歌界,出现了“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复合型写作”这三种诗歌写作风格与倾向,并呈现出相对立疏离又互补互渗的复杂情状;与之相对应,在诗歌批评领域,也出现了“学院化批评”、“本土化批评”,“个人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路向与多元化的批评格局。作为近三四年来值得关注的诗歌事件,“盘峰论争”、“龙脉诗会”、“衡山诗会”、“沈韩之争”、“70后”诗歌运动、“下半身”诗歌运动、“中间代”诗歌运动等在诗界引起争议与反响的“诗歌现象”,直接对当下的诗学建设与诗歌写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一些负面效应,并在一种复杂的“合力”作用下,有效地促成了世纪之交中国新诗整体上良好态势与局面的出现与形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并将是21世纪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在诗歌现实中,“个人化写作”显示出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保存着诗歌独立精神和艺术超越;后者异化、分裂或消解诗歌的整体精神,使诗歌沦为“物化诗歌”和“时尚诗歌”。基于诗歌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诗歌与社会政治的新型深度对话关系上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将是诗歌“个人化写作”真正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个人写作”似乎已经演变成了1990年代以来先锋诗歌的权威命名,研究者们习惯用这个概念来指称、总结那一段先锋诗歌的创作特征.然而这种运用却不是建立在对“个人写作”概念的细致辨析与梳理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个人”或者“个人化”的字面理解上,这就导致了不少从事“个人写作”的研究者,包括那些讴歌“个人写作”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个人写作”的真实用意.从根本土说,“个人写作”不“个人”,它是一种有关国家、民族、历史和政治的宏大叙事,是部分诗人掀起的一次“反个人”的文学思潮:借着已变了味的道义、责任等名义来逃避文学上本应更多元化的自由,而往道德“一元化”或政治“一元化”上靠拢.遗憾的是,面对创作理念与诗学观念在1990年代的一次大倒退,诗歌理论界非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警觉,反而纷纷予以配合与接受.  相似文献   

6.
多样化教学是提高诗歌教学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选择性地使用歌诵式教学、品画式教学、散文式教学、写作式教学、表演式教学等方式。同时,还应关注几个“统一”,即教师专业提升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统一、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思想品质教育与思维品质教育的统一、诗歌鉴赏能力培养与表达能力培养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贾薇的诗歌写作极具当代性,她的诗歌的生活现场感、个人的原创性特点非常突出,《侧身的贾薇》呈现一种先锋、口语、反思、日常等个性特点,白话式的语言明净简洁,有一种空净的格调,她的言说幽默冷静,意味多是反讽与冷抒情的。  相似文献   

8.
受社会环境、创作主体、网络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诗歌的语言在继承传统诗歌语言特征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征。除口语化、叙事性等特征外,网络诗歌在语言特征上还呈现出了它独特新颖的一面,即“反讽”的运用。文章从“反讽”在网络诗歌语言中存在形态、生成原因、意义、局限和出路等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穆旦诗歌充满了不同的自我的声音,展示了人类心灵最为丰富而神秘的一面。以“带电的肉体”和“丰富而且危险”的写作方式直逼当前中国诗歌中“那一团模糊不清的诗意”,颠覆了现代诗歌中残留的古典性和传统性,在此之上建立的是一个独异的穆旦世界:多重、分裂的现代自我,苦涩的现代感情,人与世界、人与自身之间更加暧昧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文学程序对于现实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程序,即日常语上升为艺术语的程序。艺术语与日常语拉开距离,是诗歌语言服务于诗歌作品总的美学目的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样,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含混,含混的诗歌语言,对于明晰的科学语言,也是为“距离”控制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本宗旨是增强作品的意义,丰富文学意境,凸现审美价值;反讽则是诗歌语言设置“距离”的一种高级运用手段,为产生文本的“震惊”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现实经验的变化相一致,翟永明的诗歌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包括她创作中的女性立场从早期的感性经验变成了一种理性上的自觉和认同.在性别和诗歌之间,翟永明不是撷取其中某一点,而是追求着二者的统一.1990年代以来,翟永明的诗歌回望历史中有名、无名的女性,和她们的对话构成了翟永明性别思考的重要方式.诗人以一个同历史中的女性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对传统的性别文化进行观察、质询、对照、判断,包括女性人物的角色和命运、女性艺术及其历史、女性形象及性别归属等内容,由此形成了一个创作系列.同时,在“性别”写作之外,翟永明也承担着对当下生活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表达的责任,对苦难的同情、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等都反映出诗人介入现实的勇气,这类诗歌不能简单看成是和她的性别写作相分隔的另一部分,或曰“超性别的诗歌”,实质上,仍有一种更成熟的女性特质在其中发挥着效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诗歌的“情味”、“意味”、“韵味”、“诗味”出发,探讨了诗歌教学过程中“四味”教学的方法,体现了诗歌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诗歌能力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3.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由此“幸江都”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本文对隋朝人所作的四首相关诗歌进行了研究,考证出它们的写作时间、地点等本事;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诠释,既还原了事件的部分历史场景和细节,也印证了唐宋正史中的相关记载。此外,还对杨广做太子时经由颍水入淮“巡抚扬州”时的五首相关诗歌作了简要考论。九首诗歌都与皖北历史地理有关,对深入研究皖北地方文化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与传播主要是指1949年后以民刊为主体的“非法出版物”的写作与传播活动。建国后,国家通过控制诗歌写作者的生存与发展、诗歌传播方式、诗歌主题取向与艺术模式建立了国家全权代理机制;但是,诗歌在非国家空间却一直潜滋暗长,经历了萌芽期、发轫期、壮大期、高潮期等阶段,形成了当下国家与社会共生互补态势。  相似文献   

15.
张琰 《文教资料》2007,(15):87-88
本文通过分析湖畔诗歌所包含的“儿童视角”在写作题材、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的表现,以及“儿童视角”在其创作中逐渐减弱乃至消失的原因,说明了“儿童视角”对“湖畔诗社”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诵读和适当练习写作诗歌,是学习语、提高语素养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更富于采。因此,本刊特开辟诗歌园地,包括古今中外的“诗歌赏读”、刊登学生诗作的“青春诗苑”、介绍知识或诗歌创作故事及指导诗歌写作的“诗苑杂谈”等,欢迎读朋友撰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8.
在21世纪初诗坛“底层写作”、“打工诗歌”等词语流行的过程中,诗人卢卫平曾作为重要例证浮现其中。在全面考察卢卫平生活经历的前提下,以“追寻本质”和向下生长的枝条的方式探讨其创作无疑会对上述命名乃至潮流的认知产生重要意义。当然,这一题目本身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卢卫平诗歌的本质化追求,同样也包括诗人本质化追求的具体内容,而“向下的枝条”则更以其形象性体现了卢卫平诗歌的写作趋向及其言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纪之初,中国诗坛理论研讨和创作新质的出现,“诗歌道德伦理”话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这既是超越以往写作的现象,同时,也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责任感的一个必然。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通过写作与现实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艺术“真实”性,思考其发生、发展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较为全面的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将问题的研讨导向一个更为广阔、深入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本着“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庞德在《华夏集》的翻译中创造性地使用了特殊留空与特殊空行等诗歌印刷版式,同时首次使用了“首语重复结构”等现代主义诗歌技法,极大丰富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实现了对美国诗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诗运动,对后世的诗人与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