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语学的重要环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欣赏文字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和如何布局谋篇,满足他们模仿课文表达生活、表达美的欲望,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与仿写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穆雅芳 《农村教育》2005,(12):48-48
阅读教学走过了许多弯路:我们教师常常习惯于对阅读对象做条分缕析式的“解剖”,往往任意地对阅读对象进行漫无边际的讨论,也习惯以考纲为“最高指示”.对阅读对象做“考点”的解析和推断。现今我们又在“个性化阅读”的理念下,任凭学生从阅读对象中“读”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积累、已有认知水平的过程: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认识审美、陶冶情操的过程。正因为这样,新课程才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应该也必须在这“三维”的空间展开实践和探索。于是,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又不同程度、深浅不一地实践和探索着“三维目标”,出现了偏颇,走进了误区。  相似文献   

3.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天地,让阅读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6.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就要在加强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同时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思我国的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两个偏差:一是课内放弃语言实践,特别是说写的语言实践,采用的是教师主宰下的内容分析、问答串讲、知识传授和道德训诫,很少让学生自己去直面课文消化吸收、迁移运用;二是离开课文内容,抛却作者情感,放弃感悟涵咏,把字词句从课文语境中剥离出来,进行机械的操作和演练。这样做,既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违背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点,导致了阅读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场”,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潜能。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语文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才能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可能。如《秦始皇兵马俑》写的是古代文物,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教师可在课始告诉学生要组成一个旅游团,老师当导游,带同学们去参观秦始皇兵马俑。这样设计,体现了语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两者的有机整合。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阐述实现两者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一些整合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为此,应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我生成感悟、思考和启迪,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给学生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反思当前的小语阅读教学实践,老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普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此,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去年,笔者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杨明明的一堂阅读教学课<燕子过海>,感触颇多,至今记忆犹新,现就杨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俯拾几个教学片断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阅读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如果阅读不带有个性,不带有创造性,那只能叫做“死读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富于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邓昌新 《中学文科》2005,(12):11-11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蒋小红 《教育艺术》2003,(10):26-27
关于阅读,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阅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的阶段目标首先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喜欢了,才会去学。因此,阅读教学应摒弃以往的“满堂灌”、“满堂问”,充分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17.
“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个问题,我们语文老师都是十分熟悉的,思考这两个问题,并不仅仅是教学操作层面的思考,而是学科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阅读要出个性,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自由地读。有句话说得好:一百个读的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个人经验的差异,对本中形象的二次建构是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的。这种个性不是我们能够教出来的,它是儿童心灵的歌唱,“每个人都在唱自己的那支曲子”。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存在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亭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关  相似文献   

20.
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多重性、复合性,归纳起来,主要由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类要素组成。这两类要素有着不同的内涵,工具性要素的主要内涵是:听说读写、知识方法、思维:人文要素的主要内涵是:情思、审美、伦理、历史文化。《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这两者的关系: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这里的有机统一,并不是对半平分,也不是先此后彼,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展开,语文教育的功能就是在这种展开中动态地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